Posts

天主圣三节 (丙年) — 陶醉在天主圣三的默想中

Image
  玛 28:16-20 天主圣三主日,是教会奉献自己,反思我们天主概念的时刻。对天主的认识与人类休戚相关。血肉之爱,献祭之爱,天主伟岸的形象,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占据主要的地位,这一点在犹太主义尤为明显,此一宗教就是为基督和基督信徒预备行径的宗教。但是,这样的观念,让位于对天主更精确的理解。天主从未改变。祂常是一样的。但是,人类对天主圣三关系的理解,一直在改变。天主圣三,是人类对天主认识的极限,就是天主圣父,天主圣子,天主圣神,紧密相联,不可分隔。这属实是对人类对实体的认识和理解。那么让这个实体保持下去。如果想对天主有完整的认识,我们便可知道:天主是无限的,人类是有限的。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稣叙述了天主圣三玄奥的共融。在天主圣三的三个位格之间,存有一种不言而喻而直接的共融。早期教会逐渐意识到:耶稣天主圣三的其他位格保持联系。耶稣不断提到:圣父派遣祂,随祂以后要来的,便是圣神。对耶稣提及事物的反思,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概念。 对这种共融的进一步解释,与天主实体相斥,最终使其变得复杂。相反,我们每天多次呼求天主圣三,我们所关注的,是呼求天主圣三的意义。我所想起的,天主圣父的肖像,是出现在浪子回头比喻中的父亲的景象。我所想起的,天主圣子的肖像,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上,为伤害和嘲笑祂的士兵,祈求宽恕的景象。我所想起的,天主圣神的肖像,就是在五旬节时,赋予宗徒德能,赐予百姓理解宗徒神恩的景象。 圣教会试图用许多方式向我们解释天主圣三。这些方式中,我最喜欢的是圣若望·玛利亚·维雅内(John Marie Vianney)的爱火。火焰具有形象,颜色,并具有温暖。天主圣三好似同一火焰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层面。与天主圣三共融,是人类的使命。天主圣三的特征是:祂们彼此各自生活,完美共融。祂们各自生活,意思是:行动,思虑,念想,彼此完全渗透。我们蒙召,在爱德中,达到如此共融的境地。唯在爱内,我们才能看到一窥天主圣三的真相。 一个过度关注天主圣三的人,好似若望·希亚(John Shea)在《千钟传奇》(Legend of the Thousand Bells)提到的那个男孩一样。有一座岛屿,离海岸线有若干公里。在这座岛上,有一座寺庙,在这庙里,有许多规格的钟,这些钟会随风鸣响。最终,这些钟沉入海中,人们每天仍然听到钟鸣。有一次,一个男孩,从远方而来,听到有关这些钟的传说。他试图好几天专注聆听这...

五旬节主日 (丙年) — 明智与宽恕之神

Image
若20:19-23 在宗徒大事录中,可以找到圣神倾注的生动叙述:火舌,雷霆,风,为圣神降临营造了戏剧性的背景。这些图像在旧约中有他们预表性的根源。在戏剧性的描述中经常提到的有关雷霆的不连贯叙述,实际上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最核心的现象是:胆怯和受到惊吓的门徒,他们发现自己有了新的能力,他们可以用带有阿拉美(Aramaic)口音的加里肋亚语(Galilean)向一大群讲不同语音的群众发言,并使他们能熟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他们所传报的讯息,是耶稣升天时托付他们的:藉着复活的主悔改和宽恕。宗徒受圣神的灌输,他们被灌输了一种清晰的思维,使他们理解事实的本相,他们的恐惧消失,耶稣升天时的托付,达到了一种更新的维度和目的。 他们传递的讯息,超越聚集一处群众的许多嘈杂语言,使每人能毫不费力的理解这些讯息。旧约中有关巴贝耳塔(创11:1-9)的叙述,在这里很重要。巴贝耳塔代表的是反抗天主的计划。这个计划,因天主扰乱他们的语言,以致他们不能理解每人的意图而被中断,这个反抗天主计划也宣告中止。五旬节时,天主使因巴贝耳计划而四散的祂子民,聚集一处,使他们在圣神的引导下,藉一种悔改和宽恕的语言,使他们形成一体,重构人类。 这项奥迹,并非关于人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而是人类彼此理解的能力。人类最本质的不幸,在于不能理解彼此的兄弟,姐妹和近人。矫正这种不幸的方法就是培植相互理解的精神。正是这种理解的精神,才能使人聚集在一起。 曾有一人试图开始一种被称作世界语(Esperanza)的语言。在将近一百年的推广后,如今,只有大约二十万人在讲这种语言。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国际社会能有共同的语言,就能使理解彼此,变得容易。由于这种语言同在世界上的干扰和嘈杂无关,不能俘获人类的想象力,这并非与这语言的本质有关,而是与理解彼此的明悟有关。五旬节开启的,就是这样的明悟。 我们今天从若望福音中读到的福音章节,其所描述的是随耶稣复活而来的,圣神立刻的灌注。当祂向他们呼出祂的圣神气息以后,耶稣给他们权柄:“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得赦免,你们保留谁的罪,谁的罪就被保留。”这段经文时常会被人误读,以为门徒拥有自由裁量权,把人置于有罪的状态。应把这段经文理解为:耶稣所说有关宽恕主题的延续。门徒必须从耶稣那里学会无条件的宽恕。祂曾教导他们说:“如果你们不宽恕他人的罪,你们便是阻止圣父宽恕你们自己的罪。”耶稣邀请门徒的,不是使...

耶稣升天节 (丙年) — 耶稣升天

Image
  路 24:46-53 升天(Ascension)是天主梦想成真的一部分,为耶稣来说,当祂完成一项使命后,正是祂回到父那里去。梦想尤为重要,这梦不是我们睡觉时看到的梦,而是我们想象要成就的梦想,而是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梦想,而是我们清醒时所计划的梦想。让这些梦想永存。他们使我们从过去或取决于基因的命运中得到解脱。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过去决定了我们,我们也当知道:我们的梦想,会使我们获得自由。 耶稣升天之前宣讲的最后讯息,就是宣讲悔改,以获得罪赦。真正的福传是给百姓宣讲,一条使他从自己的罪恶,从自己的记忆中得到自由的途径。一条使他们走出镇定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升华,清醒过来,进入天主梦境中的途径。这途径就是上升。 为我来说,经验到耶稣升天节,很难忘记若望·克里玛古(John Climacus 640 AD)的阶梯(Scala)每当我读到时,这便是天主升天的阶梯。这是基督徒生命达至圆满的三十阶阶梯。升天是通过减轻重量而实现的旅途,在这旅途中,克己十分关键。割舍你所拥有的,附属于你的,直到你只有自己的身体可供割舍为止。一人割舍得越多,就越能使自己上升到神圣的王国。 “天主子成了人子,为使人子能成为天主的众子。”这话取自圣奥斯定,蕴含了基督降生和升天的精髓。基督的降生,分享了人类的处境,祂的升天,开启了属人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更好的说:使人成圣,成为可能。信经说:“祂下降阴府”唤醒他们,使他们进入天主的梦中,祂升到父那里,提供给他们从死亡中得到解脱的可能性。 我们时常使自己与平凡的经验与我们的真我之间,我们忙碌的任务和每日的例行公事之间,过于紧密的相联,使得我们对理想化的自我,丝毫没有任何憧憬。上升是一个探查我们自己,把我们略微提升到一个超越寻常经验,达到我们属灵和理想化的自我的境地。我们理想化的自我,就是我们应当成就的自我:这就是天主给我们的梦想,就是我们每人理当上升的所在。 我不太记得,我在哪儿读过这个故事,但是,这故事的叙述,令我着迷。一个男孩爬上船的桅杆,以替换被撕裂的旗帜。船被汹涌的大海所围困。他设法把旗帜系好。下来的时刻到了。他往下看,发觉自己在升降桅杆上,在他背后,有汹涌的波涛,他所在的船,显得摇摇欲坠。他害怕极了,不能鼓起足够的勇气,再往下看,并往下爬。然后,船长对他说:往上看,用脚去感觉梯子的阶梯,然后下来。往上看 …… 往上看 …… 那样的忠...

复活期第六主日 (丙年) — 我把平安留给你们,把我的平安赐给你们

Image
  若14:23-29 在今天耶稣同门徒们的临别对话中,焦点是平安。默西亚 —— 和平之王诞生的时候,天使祝愿善人得享平安。耶稣受十字架苦刑和圣死之前,祂再次赐给门徒平安。在祂复活以后,祂最先的问候也必是“愿平安与你们同在。”在上主的心目中,赐人平安是祂长久的谋略。 在那些时期,定有焦虑和紧张的状况,为耶稣而言,祂要以平安回应那时的状况并安慰他们。与犹太人相随的,是一种无法自救的宗教,他们的国家被罗马人侵略了,平安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同时,这也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对平安的误读,便是今时的危险。缄默并不是完全的平安。如果是那样的话,墓地就是最平安的地方了。我们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安,我们与我们五内的平安。寻求和平的一种方式,就是把另一人(或另一方)歼灭,这样只助长暴力。冲突的双方需要先坐下来,倾听彼此,而非诉诸暴力,以此来解决问题。 有些缄默的情况,也会被错认为是和平。把缄默判定为和平,是不可接受的。使无权无势者,或少数族裔,认同不公义的,压迫性的条款是不可接受的。这不是和平。作价买来的缄默之证,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栽种战争的种子。这正是“既播种了风,又收获了风。”(欧8:7) 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在2019年发布一份报告中提及:在地球上,每位活着的人,每天要花费五美元来维系和平。这只是为了预防和终止国家和社群之间的冲突。在和平旅行(peace tourism),线上应用(online applications)和私人课程(personal coaches)的花费正在增加。这个领域在持续发展中。这样的境况告诉我们:缺乏和平和压力,很有可能,正在增长。人们在到处寻找和平。 但是,在转向那寻求和平的人之前,如果我们拥有我们所寻求的喜乐与和平,这就有助于我们与人建立内在的联系。这也可能迫使我们内心保持缄默。我们未受到谴责的恶行。我们对他人的不义之举。有些人在各样地方寻求和平,并没有以正视自己的良心,实践所寻求的和平。必须同他们谈话,有时会使他们悲伤,并使他们花费一段时间,接受我们的弱点。 耶稣把祂的平安赐给了我们。除了伯多禄以外,没有一人更能经验到那样的平安了。正如他曾说过的那样:“把你们的一切挂虑交托给祂,因为[我知道] 祂会照料我们”(伯前5:7)要记得:祂曾邀请所有负重担的同...

复活期第五主日 (丙年) — 现时的光荣

Image
若3:31-33a, 34-35 在这简短的福音段落中,光荣和爱是两个不断重复的主题。这可能包含了基督教导的精髓,祂给门徒的唯一诫命或宗旨是:建立天主的国,爱。在我们的感觉中。爱,在我们的感觉,思想和行动中,只占据了很少的部分。一位母亲,当她照料她的孩子时,就有爱,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当他(她)与伴侣分享自己的生活时,就有爱,朋友聚会的时候,就有爱,可见,爱所存在的份量,是极微小的。最浓缩的爱情,就是一种牺牲的行为。(这种牺牲行为)表现在,为救他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个爱,大过为自己的朋友,舍掉自己生命的。”耶稣超越了人的标准,达到了爱的神圣境界,就是藉着为那不认识祂的人,舍掉自己的生命。从那一瞬间而来的爱,都以基督作为典范的神圣之爱来衡量的。 在克胜敌人,显出超自然光环,表演戏法时,光耀时常会被误读。对基督的虚构,产生了许多歌谣和油画。在福音中提到了两样光荣,其一是耶稣谈及祂自己本有的光荣,另一是福音所表述的,对祂光荣的观察。后者好似要向公众表示这种光荣就是得胜的光荣。然而,当耶稣提到这光荣时,祂把时空的概念与之相联。光荣的时刻。耶稣很清楚,受到光荣的意义和时间。全部断言都指向于祂所说的这段话:“‘如今’受光荣的时刻已到。”这一充满自相矛盾的,受光荣的瞬间:以某种方式或所预示的是祂痛苦的结局,并微妙地预示祂的复活。圣父使祂受光荣,因为祂选择遵守圣父的计划,并没有逃避祂的十字架。请记住:耶稣讲论光荣的时候,犹达斯离开出卖了祂,不可逆转的试探,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亡,按部就班的开始了。祂曾对厄玛乌的宗徒说:“默西亚必须受苦,进入祂的光荣。”光荣是受难——复活连环的终结。 耶稣在谈及祂的光荣时,给了“现在”额外的口音。当下的每个瞬间都是光荣的。这个光荣并不是在未来或往昔的瞬间,而是接纳当下瞬间的变革,无论是痛苦的或是别的。当下的认识从过去救了我们,防止我们对未来的过度关注。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不应为未来进行谋划。如果(我们)一生关注于谋划未来和当下,那么,(我们)就失去了真正的光荣。当下的呼召,正是对我们的呼召,正是对那些在我们四周的人的呼召,而非对过去和未来之人的呼召。如果我们被往昔或未来所俘获,我们就成了时间的囚徒。真正的自由,使我们能在当下度生。 为耶稣来说:光荣包括选择按圣父的旨意度生,完全明白祂当下的福传使命。这个选择并不容易。当祂战胜要祂摆脱天父的诱惑时...

复活期第四主日 (丙年) — 辨识空间

Image
  若 10:27-30 在基督文化中,善牧是一个如此使人铭记的形象,以致我们忘记了,这原是一个比喻。对犹太人也是如此,因为所有犹太人的祖先都是牧者:亚巴郎,梅瑟,雅各伯,达味,以及在他们一系的人。我们要超越这个比喻,让我们默思真我,羊与善牧,耶稣基督,每个基督徒与同一主人的关系。 羊善良温和的本性,使得它们容易误入歧途。请看耶肋米亚先知的陈述(耶肋米亚 9:11),祂好似一只值得依赖的羊,被人带去宰杀。耶稣就在此处讲论,善牧会保护羊,并为它付出自己的性命。善牧,也认识自己的羊,就咏唱关于羊的歌谣(圣咏第23(22)首):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无所缺;我什么都不用挂虑,因为有我的牧者照料我。羊能很好的认出自己的主人,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主人。耶稣,立刻意识到恶牧的危险,警告我们要如同蛇一样,更为机警,要如同鸽子一样,更为纯朴。我们要辨识声音,这是主希望我们去做的事。 关于辨识,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在他的著作《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写道:“激励与回应之间,存有一个空间。我们有权在这个空间作出自己的回应。我们的回应,系于我们的成长和自由。”若干年以来,这些句子,令我深深着迷,特别是关于羊和牧者背后的关系。羊,就是我们人类,透过早已熟悉的主人的声音,领会主人的意图。动物对声音具有条件反射,对牧人声音的频率,也是如此。我们拥有一个选择,以超越条件反射。因此,在我们作出回应和主人对我们的召叫之间,存有一个空间。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今天的福音,便由此开始。这句简短的句子所蕴含的,远超其所表达的含义。首先,它表示还有其它别的声音(因为还有其他牧人),还有别的羊,它们并不属于善牧。善牧好似出自想要杀害自己的羊,撇下它们,使它们残忍地被捕食动物所掠夺的邪恶或坏牧者而来的经验而讲论的。 我时常想:我们是如何习惯牧者的声音的?我们又如何有规律的听到上主的声音的?我惯常通过默想我从教会经书上摘取的段落进行默想。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曾试图取消声音和回答之间的空白。那时,我随机从圣经上摘取一个片段,试图从中找出一个人物的信息。这样的做法,好似购买彩票一样,全球都在流行这种做法。既然这种做法,从我个人的辨识空间中被清出,我就不再用这样方法了。随机运用天主的圣言,纯粹是在满足人的好奇心。就连魔鬼也引用圣经试探过主。既然我认清了...

复活期第三主日 (丙年) — 回归最初的体验

Image
若21:1-19 耶稣在复活以后,祂在提庇黎雅海岸的显现,传统上被解读为比喻。那些去捕鱼的门徒,他们所代表的是工作中的教会。他们什么都没有捕鱼,意味着,他们的使命落空。接着,他们服从救主的训示,再次下网捕鱼,收获大量的鱼。这表明:救主的临在,为教会完成她的使命,大有益处。 一个属灵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我们的内在自我。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观看。门徒与耶稣从加里肋亚来到耶路撒冷的旅途,对他们的未来起了决定性影响,这依然是他们人生的一段篇章。他们的救主曾被钉在十字架上 ,被人杀害,并被埋葬。有些妇人报告 说:她们看到了祂,祂告诉他们要回加里肋亚。耶稣要在那里与他们相会。他们也曾把祂看成鬼,也曾看见过祂和他们一起吃饭。可是,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为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失败的项目。祂复活了,又能怎样,他们还能做什么呢?耶稣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祂会指导他们要去哪里,怎么去。现在,祂不常和他们在一起,那么,他们要怎么办呢?他们要去哪里呢? 在黑暗和困惑中,他们决定,一起回归最初的职业:捕鱼。伯多禄为首,其余人跟随。他们的技艺荒废了,他们不确定自己会否成功。他们没有成功。为伯多禄来说,这又是一个整夜一无所获的夜晚。在那些失意的夜晚,耶稣进入伯多禄的船,如同第一次那样,要求他往深处撒网。正当他们沮丧而归时,在河岸上,一个陌生人要求他们再一次往深处撒网。他们受某种未知的紧张情绪,服从了。再一次大有收获。他们意识到,那个陌生人,就是复活的主。祂犹如一个慈母,为他们预备晚餐,使他们饱饫。 首次与主相遇的那一幕,停留在伯多禄的脑海中。伯多禄与主相遇时,他求耶稣离开他,因为他原是罪人。这一次,他跑向救主。第一次,他蒙召去渔人,现在,他为自己回到主要他舍弃的本行,感到自责。显然,伯多禄明白,这是主在提醒他,让他记起最初蒙召时的景象。伯多禄就是那些皈依并随从上主的标记。尤其是:当我们知道上主在那里,但在情感上,感觉不到慰藉的时候,我们就会失望,想要重操旧业,只有旧业,才能给我们带来快慰。那些想要看到耶稣尸体的妇人,她们也经验到了相同的困境。他们的希望落空的时候,为他们所依赖的,是留下来的一具死尸,这正是她们应当撇下的事。由天使而来的唤醒,理所应当,在我们灵修生活中,不断重复:“妳们为什么要在活人中寻找死人?“ 复活的主用伯多禄首次与祂相遇的神妙经验,以此来提醒他,祂留给祂的使命。当我们感到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