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四旬期第四主日 (丙年) — 对父爱的挑战

Image
  路 15:1-3, 11-32 荡子比喻中的父爱,对我的五内,发起了挑战。我需要怎样发育,才能使我转变自己,成为父亲的角色?当那个傲慢的儿子,把自己父亲的财产,当作毫无价值的事物一样挥霍时,那位父亲完全有权拒绝他,但是,他使自己因信赖儿子而变得脆弱,把他接回家中。这样的父爱,对一人谈论自己所受的伤害和创伤而言,便是挑战,这样的父爱,是毫无保留的爱。 我所关注的父爱,与我的年纪有关。我相信:我年少的时候,时常想象:自己就是那回头的小儿子,想要回到父亲的怀抱。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反思集中在老年长的兄弟身上。我产生了一种感觉,使我为兄弟之谊所触动,伴有一种对那曾伤害过你,如今却受到特别优待的人的积怨,对那曾误入歧途,挥霍手中权利之人的积怨。我使自己既作了这小儿子的判官,又做了大儿子的判官。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穿上父亲的装束,学会去爱,而非伤害,学会去与那先前我认为,不配拥有磋商权的人协商。在这个故事里,那父亲秉公审断的技巧,占据了我睡眠和工作的时间。这个比喻,给基督信徒秉公审断,一条基本的原则。不幸的是,在教会内实践的许多审断,并非时常遵循基督教导的原则。 基督信徒进行审断的首要原则是:接纳两个儿子 —— 就是两方。这不仅仅是要包容彼此,更是要使那有罪的一方,恢复儿子的尊严。那位慈父,如同那小儿子的长兄一样,拥有拒绝他的一切选项。小儿子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完全剪除了自己与父亲的生缘关系,没有任何权利,要求回到家中。那丧亡的儿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所请求的,只求自己能获得为奴的地位。但是,那父亲仍然接纳了他,使自己有了两个儿子。 法利塞人,作为整个犹太民族的一员,无法接受两个儿子的观念,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以色列人,才是天主唯一的儿子。显然,为他们所拒绝的“那第二个儿子”,就是许多存在于旧约中的,兄弟姐妹的世仇。一方被人击败,为人弃绝,另一方,受人接纳,得到提携。加音和亚伯尔的故事,依撒格和依市玛耳的故事,雅各伯与厄撒乌的故事,都是例证 —— 同胞争宠的例证 —— 只要有人认为自己才是天主所拣择的,这样的事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有时,读者会对那得到(天主)拣选的人产生愤恨。比如:厄撒乌就是:他拥有许多良好的品格:他所承受的爱,远超雅各伯。然而,出于某些奇怪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出于对种性纯洁性的考量)选择雅各伯作为犹太民族的祖先。 在旧约中,有一处充满悬念的场景...

四旬期第三主日 (丙年) — 燃烧的荆棘和不结果的无花果树

Image
  路13:1-9 今天的读经绿意盎然。第一篇读经是关于一种绿色植物:荆棘被火焚烧,却没有被火吞灭。所恭读的福音是关于一棵枝尖不按时结果的无花果树。我前所未有的,当我读到弥撒的第一篇读经时,就开始了反思。 被火焚烧的荆棘,是梅瑟穿越曷勒布时的迷境。那天,他在返回牧场的途中,发现了这一奇怪的景象:荆棘被火焚烧,枝叶并没有被焚尽。有人警告他:要他脱下凉鞋,因为他正进入的地方,原是圣地,在那里,他无需担心会接触到不洁之物,脱下凉鞋,意味着:要他把凉鞋放在远离圣地的地方。那些留下的凉鞋所保存的是他在宫廷生活的鲜活记忆。天主花费四十年时间,在梅瑟的不知不觉中,预备梅瑟,使他护送祂的百姓,现在,梅瑟留下凉鞋,意味着,梅瑟已经舍下,那曾使他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中间脱颖而出的凉鞋。梅瑟把它们抛下以后,他就成了自己百姓的一员,赤脚站在天主火焰面前的圣地上。 在那次相遇中,他被赋予一项使命:解救祂的百姓。当他与“我是自有者”相遇的时候,在他身内燃起了解放天主子民的热情。他所经验到的,燃烧的荆棘,已使他洁净,使他觉察到这项使命,火焰点亮了他的全部余生。 对我们而言,圣地所代表的,是一种属灵的状态。在圣地,梅瑟不得不舍下使他与圣地相隔绝的事物 —— 凉鞋。那么,有什么事物,是我们必须舍下的呢?是什么使我们与天主相隔绝,阻止我们与天主发生关系的呢?我们固执的意识形态,我们对权势的渴望,拒绝使自己焕然一新,有罪的贪念 —— 这事物,可以是因人而异的,任何事物,都会使我们与天主相隔绝。舍下它们,开始践行天主的使命,成为天主的代言人。 燃烧的荆棘的景象,占据我初熟时期的神修经验,并占据了我的福传观。我记得,那时,我在修院带领念日课,我发现一束美妙浓郁的植物,于是,我求神父在这株植物中施行圣事。这样的景象,仍然存留在我的脑海中。这样的景象,使我反复自省,反复使我想起福传的憧憬。 为梅瑟而言,他的一生,是使自己成为刺痛他人的人。为拯救以色列同胞,他不得不杀掉一些人。但是,他的意图,受到那些已得救之人的质疑。由于受到误解,他不得不逃离自己长大的宫殿,最终成为一位牧者,与他往日皇家生活相比,这真是一份棘手的工作。他如同一株生长在野外的荆棘。燃烧的荆棘,可能已经告诉他:永生的那一位,“我是自有者” ,当他在荒野度生时,藉自己的能力,包围了他。Bobby Kattikaad,我所喜爱的一位神师说:“梅...

四旬期第二主日 (丙年) — 镜子中的天主性面容

Image
路 9:28b-36 我们今天恭读的是基督显圣容的福音。耶稣带着伯多禄,雅各和和若望 —— 与祂较亲近的同伴 —— 上山祈祷。这可能并不是第一次了。耶稣可能使他们养成单独祈祷的习惯,这习惯同犹太人祈祷的习惯,有些不同。今天,不同寻常,祂“改变-面容”(“trans-figured”):祂的形状,祂的衣服,祂的面容,一切都开始闪耀。祂属人的帷帐,从祂的面容之上,暂时移走了,祂天主性的面容,在祂亲近的门徒面前发光闪耀。 我们不得不想起梅瑟是如何上山,透过一种相近的方式,与天主相遇。梅瑟回途的时候,他时常用面纱遮掩他的面容。在某种程度上,梅瑟是天主光辉圣容的反映。为耶稣来说,不仅是祂的面容发生了改变,祂的全身都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惯常发生在与圣父相遇之人身上。 与此同时,祂的门徒陶醉在梅瑟和厄里亚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刻。这真是令人狂喜的时刻。他们想要在那里建筑帐棚,使这个瞬间,好似自拍,或是将这个瞬间,进行截图,使之凝结,并使这个经验,成为永恒,并在那里生活。“模块化体验”(Tempting the experience)这是我的朋友,慈母孝子会的保尔森神父(Fr. Paulson CMF)关于这个瞬间而写的话。他们想要保存这样的体验。他说: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好比有人想要把尼亚加拉装到一个瓶子里一样,又好似在往日的游戏中,孩子们想要把阳光装在火柴盒里一样。 他们的提议出自梦境。圣经惯常用梦境形容人失去知觉,缺乏对局势的认知。我们曾读过昏睡的童女,昏睡的家仆,昏睡的仆人,革责玛尼山园(Garden of Gethsemane)里昏睡的门徒 ——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于,缺乏对严峻局势的认知。伯多禄想要永远生活在光荣的时刻,是耶稣让伯多禄面对的试探之一,耶稣并没有回应这个试探。在此之后,耶稣告诉伯多禄:祂必须经受残酷的死亡。在显容以后,耶稣带领他们下山,回到现实生活中。 除了对这段经文的神学性默想以外,极宜思考:何时,我们的面容能开始与天主相似?何时,我们能向他人放射天主的光辉?何时,人们才会认为,他们在我们身上看到天主?这要求在我们身上发生巨大的“实体的转变”( trans-substantiation)。这一特定的术语,惯常应用于在弥撒礼仪中:在祝成礼中,发生在面饼上的转变。实体的面饼,转变成了真实的基督。当我们的本来面目,发生转变,具有天主性的性体时,这样的转变,就真发生在...

四旬期第一主日 (丙年) — 尾巴和角的诱惑

Image
  路4:1-13 基督受到了试探,是的,就连基督也受到诱惑。那么,我们也会受诱惑吗?毋庸置疑的。对基督受试探的误解,在于对魔鬼的讹传。魔鬼通常被描述成穿着不雅的服装,带有尾巴和角的形状,这样的形状减少了基督的外在诱惑。如果我们以为魔鬼不是粗俗的受造物,而是诱人的受造物,是令人喜爱的俗世梦幻的产物,我们便也存有这样的误读。诱惑会使我们产生幻觉,使我们认为:世上最好的美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将受试探的部位转移到外部是不严肃的,这试探看似巧妙的,能使人免陷于内在诱惑的陷阱中。关于这点,我们却要稍后进行默想。现在,让我们来看,圣经文本中,安排在旷野的试探的经文。四十天以后,耶稣首次受到试探的地点是在旷野中。这使得我们想起在西奈的旷野,在那里,以色列流徙了四十年。这便是受试探时期的隐喻。以色列成了各种试探的牺牲品。他们开始以可口的食物,朝拜其它神祇,追逐充满诱惑的水泉。他们愈发怀念,思念他们曾经受到奴役的地方,以及奴役带给他们的欢愉,而非追求他们的归宿。那时,他们心烦意乱,他们的幻想破灭了。耶稣在旷野中经受的试探,就是先前以色列在旷野中所受的试探。以色列在旷野中跌倒了,耶稣却在那里赢得了胜利。 当这试探被理解成基督内在的困苦时,这试探成了我们犯罪倾向的隐喻,我们为克胜诱惑所受的困苦。魔鬼的出现,具有巧妙的合理性。如果耶稣把石头变成饼,没有人会指摘耶稣。但是,这样的合理性,与基督的价值观不符,祂把它们(指的是试探 —— 译者注)看作罪人理所应当接受的试探。有趣的是:为使这试探合理,魔鬼巧妙引用圣经文本,以符合自己的心意。魔鬼所引用的,并非是某些有趣的传说,而是圣经本身的经文。我们发现:不按圣经度生之人引用的圣经文本,竟然是合理的。推论我们说这话的原由,或说这话的因果关系,尤为重要。这不是属人的邪恶,而是人惯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但是,当我们引用圣经本文,以此证明我们私欲偏情的正当性,这看似是合理的,好似我们用圣经为自己辩护,而非我们用逻辑来证明我们引用圣经的合理性。 发生在的旷野中的,耶稣受试探的事件,如同在旷野中每人所受的极大试探一样。旷野是时空的隐喻,在那里,没有旁观者,就连每人的自我反映也不存在。所有旁观者离开以后,一人停止为他人做事,人的本我就出现了。人所做的一切和私欲,都要受到人的信仰观和价值观的考验,在那里,没有一人,不受这样考验的。因为耶稣也是如此,没有一人能...

常年期第八主日 (丙年) — 神修指导

Image
  路6:39-45 本主日的福音讲论的是师徒关系。(耶稣)所采用的隐喻是一个瞎子带领另一个瞎子。无需使用花哨的智慧,我们就明白,耶稣所讲论的,不是官能上的失明。耶稣所说的“眼目”指的是神视,而非视觉。人所受的,是神视的引导,而非受视力的引导。愿景是旅途过程和终点的预表。领头的人,如果对目标没有远见,那么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都会迷失方向,不知道他们旅途的目的,途经之地和终向。 在讲论完全失明的人以后,耶稣讲论选择性失明。这种失明的特征是:人在自己大部分失明的情况下奔跑,缺乏在他人身上聚焦的视能。有趣的是:在解剖学上,我们的远见同选择性失明,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在我们眼球中央的视网膜上有一个盲点。这意味着:在我们心灵的眼目中央,可能也带有一个盲点,我们相信,通过这个盲点,我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矛盾的是:我们可能生来就看不清东西。我们看待事物的深度,受到我们看待事物的局限性制约。我们对事物的想象,也高度受到我们有限理智的制约,我们在查明他人是否是盲目的以前,先查明自己是否存在盲目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一人若不接受自己在看待事物上存在盲目,会导致人无法彻底看清自己,使人对他人存在偏见。领导他人的人,如果不接受自己的缺点,便不能走得长远。 “选择性失明”是一种被称作“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人看不到自己眼中的大梁,就不能看到他人眼中的木屑。”这种意识,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把自己的观点强迫投射到他人身上。人通过这样的行为,使自己暂时获得比他人优越的安全感,这样的行为,凭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贬低他人的规则,使之相信,通过这种规则,人能提升自己在公众的价值。不幸的是:这样的行为,会导致衰退。评价自己的方法,就是通过自我欣赏,为自己的推论,并为自己的远景,增添价值。 为了辨识良师,耶稣给出了一条高超的规则。“你们看看树上的果子 。”结好果子的树,和结坏果子的树的隐谕,就是评估导师是否有按照天主圣言的旨意生活。评估老师的方法,是需要基于他们的生活,是否同他们所宣讲的相符,而不是与他们的称号相衔。耶稣解释说:有朝一日,结有毒之果的植物,不能产生甜美的苹果。我们知道,我们的接近结好果实的树,尚有困难。火龙果,由于带刺,使得我们接近它,尚有困难。但是,它是可口的水果。还有一些外形好看的树,它们生产的,是令人中毒的果子!有一次,耶稣也诅咒那树(这诅咒,具有非常的含义),因为它没有按照预期结出...

常年期第七主日 (丙年) — 从耶稣那里学习爱的金科玉律

Image
  路6:27-38 今天的福音中,耶稣教导我们:天主国的核心价值 —— 爱。祂也教我们怎样处理本能引发的恼恨和暴力。在路加所记福音中,关于爱德的段落,必须与若望福音中关于爱德的精辟论述,并同圣保禄的,关于爱德的圣歌,一起诵读。天主圣子,藉着一连串的叙述,教导人类如何去爱,经由在十字架上,即使是面对暴力和仇恨时,也不愿恼恨人的,纯粹的爱,达至高潮。 在所有动物的身上,爱德的基础,受本能的驱动。不可避免的,爱德在各种物种上,得到培养和保存。本能的爱,体现在父母和他们的子女之间,或是在父母与他们的同辈之间。不久之前,在一份报纸上,记录了一件令人难忘的,本能之爱的故事。在丛林地区,一只雄犀鸟被一辆正路过的SUV撞击,倒在地上死了。这只鸟,即使是在濒死的阵痛中,也拒绝张开它的喙,因为它的喙中,装有它为自己配偶和孩子所收集的浆果。当一位鸟类爱好者听见这事时,意识到,在那地方附近,那鸟的家人正在期待食物,就在一棵高大的树洞中,找到了正在精疲力竭孵卵的,那只鸟的配偶。不幸的是,一些天以后,尽管鸟类爱好者,他们英勇付出,照料它们,那只鸟的全家,还是死了。就连鸟都能做出这本能之爱的典范。耶稣的邀请,就是要你们超越本能,去爱那不喜欢你们,恼恨你们,甚至是伤害你们的人。 为能达到理想,爱德的幅度,首先,我们必须处理,我们对他人的厌恶,就是:我们必须通过固定的意识形态,战胜我们的直觉,我选择去爱,并选择去宽恕。这程度,并非一夜之间,就能企及的。它要求不间断地对意识进行训练。它要求老练的心智,抑制我们的偏情,我们面对的挑战和伤害。至于每个人,对这种品行所进行的检查,就要想一想:最近一切,你凭借着本能的反应,用暴力的言语,或用其他相似的语言同他人讲话,是什么时候?最近一次,你毫不保留,宽恕某人,是什么时候? 几时我们受到外在的控制,并非出自我们本意,通过外在的行为,表露出恼恨和愤怒时,心灵就会变得非常痛苦,并把自己投身于战场,有时还会使自己受伤。这就要求我们做出个体抉择。反复练习,藉着平息怒火,压迫本性的焦躁。当我们说服自己,我们正朝着成为模范基督徒的行径上迈进时,这样便会容易一些。 仇恨和暴力可以集体实施。同仇是不断复述我们自己,我们的同祖所受伤害的故事,并从我们假想敌对我们的威胁的意识中产生和保留。这些故事高效地出产仇恨和暴力。制造这些故事的:可能是家庭、部族、部落、政党、宗教和国...

常年期第六主日 (丙年) — 反思我们的麻木与不仁

Image
  路6:17, 20-26 今天福音经文中的真福和真祸,与当时犹太人的常识,甚至同当下我们的常识,相对立,相矛盾。就常识而论:穷人理当受到诅咒。那些受苦和哭泣的人,当受诅咒,那些饥饿的人,当受诅咒。耶稣宣告他们是有福的!真祸的段落,同样也是违背常识的。就常识而论:富有的人,饱足的人,欢笑的人和受人赏识的人,当受祝福。耶稣宣告他们当受诅咒。 被动语态所表达的,真福和真祸的意定主语是谁呢?不言而喻,这主语就是天主!有些人,他们把对穷人的诅咒行为,归因于天主。耶稣从根本上挑战这样的思想。贫穷的人是有福的!不言而喻,施以祝福的主体也是天主。耶稣 —— 天主 —— 用第一人称表述说:我已祝福了这贫穷的人。耶稣藉着彻底颠覆常识,构建天主并非是不公义之根源的思想。是谁代表天主教导人呢?是谁教导穷人说:他们是受诅咒的?这些课程,这些老师,理当被清出教学大纲,并被清出学校! 这令许多人相信耶稣所主张的 —— 他们相信贫穷的人是有福的。把这经文同在纳匝肋宣告禧年的经文放在一起诵读,我们就能领略到耶稣的真实意图。祂宣告自由,赋给穷人在天主的国里拥有财产的权利。宣告禧年,迫使富人把所有累积的地产,物归原主。这意味着,在以色列的子孙中间,重建平等。耶稣所宣告的,不仅是使物权归于平等,而且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归于平等。欢喜的,必要哀哭,哀哭的,必要受到安慰!天主的国,平等的天主。 我们需要重构耶稣正在讲道时的情景,去理解耶稣重建的平等。以色列,好似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度,一边有罗马的执政官,另一边有一半犹太血统的,作傀儡的犹大王黑落德。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感到流离失所。当耶稣谈及,在天主的国里,穷人拥有财产权时(“天主的国是你们的”)百姓并没有把它理解为:人死以后进入的天国。以色列渴望世上能有一个默西亚式的国王,听到这恩许的百姓,他们相信,这恩许将会成为现实。可以想象:祂给那些受到剥削,并受到边缘化的人,带来多大的希望!祂使那些受人忽视的,内心歉疚的,受人诅咒的,得到拥有自尊,并受人尊敬的希望。 路加对天主公义的理解,分散在他所记载的福音。在圣母的谢主曲中,我们已能听到,在纳匝肋的会堂内,在富人和穷人的比喻中,这些角色,彻底发生了转变。 在会众中,麻木不仁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我们对此感到习惯,我们认为:世上有饥饿的人,有贫穷的人,有受到窘迫的人,是平常不过的事。有时候,我们把天主的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