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025

复活期第二主日(救主慈悲主日)(丙年) — 我们要讲给下一代的故事

Image
若20:19-31 今天弥撒福音所呈现的,是耶稣在主日(一周的第一天)显示给祂门徒的两种形体。复活的基督,开始聚集四散的门徒,回到他们所在的团体。耶稣被捕的时候,门徒们四散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以各种失踪的方式,辜负了带领他们,并与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年之久的领袖。他们中一个,背叛了他,他们中间的高级成员,三次否认祂。复活的基督,赐给他们的,只有和平与喜乐,没有丝毫要谴责门徒的迹象。那种强烈的,他们得到宽恕的感觉,足以把他们聚集成一个团体。 教会作为一个团体,形成在复活和宽恕的四周。电影《2012》中,有一个难忘的镜头是:如何建立一个新世界,一个新的团体。Adrian,作为科学家,对政客所作的决定,就是在洪水时期,阻止那些建造安全船的人进入安全船的决定进行了挑战。他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用一种残暴的方式,开始我们的未来,我们给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孩子,要讲什么呢?”他的干预,最终可能会改变政客的想法,接纳贫穷的人,进入这些舰船。建构一个崭新的,复活的团体,何等重要!我们要如何给下一代讲述这个故事呢? 耶稣开始讲述的:宽恕的故事是确实的。祂希望祂的门徒向下一代讲论这个故事。因此,复活的主,先给他们困苦的心,颁赐了祂的和平。祂也希望门徒怀着对复活的深切希望,开始一个崭新的团体。我们就会发现,耶稣也把关于厄玛乌门徒的悲情故事,转变成一种对复活抱有的希望。 耶稣也把他们打造成一个具有坚强信德,能为祂的复活作证的团体。因此,祂消除门徒对祂复活的疑虑。并非全部门徒都相信复活(玛28:17)圣若望把圣多默塑造成一个拥有各种各样疑虑的门徒的象征。圣多默拒绝相信,除非他接触到耶稣受创的圣肋。耶稣邀请他这样做,接触并相信。他的固执被彻底消除,立即宣认信仰:“我主,我的天主。”事实上,祂并没有触摸(耶稣受创的圣肋),尽管有许多油画显示:圣多默触摸了(耶稣受创的圣肋)。事实上,这些都不是圣经上所载的。(耶稣)对怀着各种迟疑的人邀请,是邀请那些经验到上主的人(教会)和你们这些,虽然没有看见,仍然相信的人,聚集合一。 几时门徒们被囊括在这复活和希望的故事,圣殿的掌权者精心编造了另一个故事:盗贼偷了这尸体,卫兵却没有觉察到。他们根据谎言编造了这个故事,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不断编造着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有些故事是基于谎言之上的,另一些故事,则是有关仁爱,关爱和怜悯的故事。我们对自己的叙述和别人惯常...

耶稣复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剧烈痛苦的强制手段

Image
路 24:1-12 复活节快乐,阿肋路亚! 复活节守夜礼,是福音中最富戏剧化表现的状况。前去处理圣尸的妇人,突然发觉,自己正处于一种不可置信的状况。重石滚开了,尸体没有找到,相反,她们发现,两位天使对她们说:祂现在活了,要往加里肋亚去。从空空坟墓开始的,有关复活的一连串叙述,不仅是指向基督的,同时也指向那些追随祂的人。教会正是建立在确证的复活之上的,以致圣保禄写道:“如果基督没有复活,我们的信仰,便是虚空。” 藉着复活,基督战胜了死亡的权势。对任何活物来说,死亡的恐惧,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保存生命,是他们的本能。克服这样的本能,走向死亡,需要更强烈的本能,以此保留某些对自己来说,比自己更昂贵的事物。国家地理频道最近拍摄的一条广泛流行的,关于幼鹿和母鹿的视频。母鹿望见幼鹿,不守规矩,跳入河中。之后,她看到一条鳄鱼朝着幼鹿而去。它跳入河中,在鳄鱼来到自己幼鹿以前,把自己投入鳄鱼口中。有一些比自我保护更强烈的本能,母鹿便是例证。 但是,耶稣走入死亡,并非出于本能,而是出于自愿。祂在心中,曾多次思辨死亡。耶稣完全相信,有必要采取救赎的行动。在革责玛尼山园,最强烈的诱惑来袭,祂在那里,血汗并流,作出决定。祂多次构想了自己的死亡。于是,祂决定怀着强烈的爱死去,正如祂之前提到的那样:“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生,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祂如同拥抱朋友一样,拥抱全体人类,甚至还包括那些把祂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死亡是最强硬的抑制手段。敌人利用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以此操纵我们作出决定。许多电影运用这样的技巧创作戏剧。如果受害人选择去死,敌人就会变得软弱无力。他不得不运用更强烈的,使人痛苦的手段,以此威胁受害人,几时受害人选择拥抱死亡,仇敌便没有任何工具,以此操控受害人的价值观和决定。于是,死亡就失去了权势。“噢!死亡,你的刺在哪里!”你只不过变成了一只没有刺的黄蜂罢了!再没有人怕惧你了!耶稣曾教导过:生活中要活出福音的价值,爱到死去,比活着被人负卖,更有价值。殉道者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因战胜恐惧和死亡的权势,永远欢欣喜乐。 复活使我们回到天乡,成为可能。如今爆发的,贪婪之欲和对权力的渴望,闭合了爱德的水闸,爱德,洋溢在每人的心中,使人选择,为活出福音的价值而生活。凡因相信圣父计划而死的人,必要再度复活。耶稣再度醒来的时候,不仅是祂本身回到生活中,祂所教导的全部价值观,都回归生活。祂所教导的...

基督苦难主日 (丙年) — 预言的戏剧化演变

Image
  路19:28-40 圣枝主日游行前诵读的福音,时常是耶稣如同君王一样,进入耶路撒冷,尽管当日诵读的福音,是耶稣受难的叙述。耶稣荣进耶路撒冷,为耶稣被捕,并受极刑,作了铺垫。 事情的发生的时候,恰是在耶路撒冷的逾越节。耶稣和一大群群众,从加里肋亚,走了大约100公里。在这样的朝圣队伍中,通常是人们从各村出来,结伴而行的。何况,耶稣已经成为加里肋亚人公认的领袖,有一大群人同祂在一起。在耶路撒冷人的眼中,他们的到来,尤为壮观。 大约20年以前,另一个名叫犹大的加里肋亚人,来到耶路撒冷,反抗罗马人。圣殿的掌权者,对罗马人把他们杀掉,镇压反叛者的记忆犹新。但是,犹大抛弃了犹太人的哲学,他们只受天主的宰制。一大群人,也许赞同这样的想法。圣殿的掌权者清楚明白:如果再发生一场起义,圣殿和一切圣物,都会完全被罗马人接管,他们害怕耶稣和祂的团体也存有叛乱的想法! 与骑在马上的君王不同,耶稣骑着谦逊的驴驹,进到圣殿地区。只有我们读到圣玛窦福音提及的驴和驹,不是同一种驴驹,而是两种动物,我们才能完全理解“骑着驹的君王”的象征含义。这段经文直接取自匝加利亚先知书第9章第9节提及的两种动物。驴和驴的后代,是犹太宗教及其分支的预表,教会就是这分支。在驴上的耶稣,不禁使人想到有关默西亚要骑着驴驹来到的预言,同时也要使人想起,默西亚要和平接管耶路撒冷。在那个时代,受罗马人压迫的犹太人,他们可能想到了,匝加利亚先知书上的部分预言,心中对默西亚的来到,充满期待。 匝加利亚先知书的前一节(匝9:8)所说的,正是圣殿要被占领。于是,这种戏剧性的观念,时常在那四周的百姓脑中萦绕:耶稣要从罗马军队和具有一半犹太血统的黑落德手中,和平接管圣殿!当祂来到时,是以和平之王的身份。读匝加利亚先知书,就会带出许多细节,耶稣是如何戏剧性的进入耶路撒冷,耶稣上橄榄山,受讯问期间的对话,使匝加利亚,在他们中间铺展开来的预言,完全应验。毋庸置疑的,耶稣已被人看作是默西亚。 加给耶稣默西亚的光环,令司祭长和他的同伴感到害怕。他们的诡计是:要把这种观念,完全从百姓的脑中抹去。他们企图使加里肋亚人耶稣受试探,使百姓的心中产生疑虑,使他们认为:默西亚并非是由加里肋亚而来。因为,圣殿的掌权者,保护着圣殿和至关重要的贸易!默西亚在那时候来到,不是时候!!! 人们期待耶稣完全接管耶路撒冷,使祂从耶路撒冷开创祂的王国。当你从字面上读...

四旬期第五主日 (丙年) — 在男人注目下,显得楚楚可怜的妇人

Image
  若8:1-11 耶稣拯救了一个不幸的女人,使她脱离那些意图用私刑处死她,指控她通奸的男人,并使她摆脱口 那些侮辱她的人。对这个事件进行分析,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极其重要。耶稣在圣殿内施教。为犹太领袖来说,圣殿是犹太法律的大厦,同时,为耶稣来说,圣殿是祂父亲的圣殿,是慈悲的圣殿。祂时常为专注圣父和祂的圣殿,使自己耗尽。祂在福音中说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都与圣父有关。于是,这件事,就是在祂父的圣殿范围内发生。 这件事的发生,可能是在早晨,更有可能是在安息日。那时,诚如大家所认同的那样,耶稣坐着施教。那时,有些男人把一个妇人拖到耶稣面前。她一定是被人狠狠地扔在耶稣跟前。她注目着耶稣,乞求祂的怜悯。一大群凶猛的男人,站在四周,注视着她。在这一场景中的,人物的姿势和气场,给这场权力的游戏,提供了一条线索。男人的手中抓着石头,咬牙切齿;气氛一度紧张了起来。出自耶稣的一句错误的言语,造成的后果,不仅只是一具尸体,而是两具尸体。祂可能也会被人用私刑处死。 男人提出一个带有陷阱的问题 ——祂会建议人处死她吗?—— 一个封闭式的问题,迫使祂从他们提供一个或两个选项中作出选择。那是一阵诡异的安静 :妇人满怀忧虑,等待自己痛苦的死亡,男人的肾上腺素达到高峰,想要藉着向她投石,对她执行死刑。耶稣可能是在评估状况。那被带来的妇人,是为试探耶稣。这事件的焦点,不仅是这妇人,耶稣是这事件的焦点。耶稣是她出现在这里的缘由。这妇人成了他们(男人们)实现自己目标的替罪羊。历史往往都是这样。【她】成了与【祂】交易的筹码。【祂】被买下【她】,出售【她】,骚扰【她】,杀害【她】的人算计。他们想要毁掉耶稣,妇人只是他们的工具。祂弯下腰,正写些什么。关于耶稣所写的,有各种各样的推测。我的思绪,回到天主达尼尔先知书中所记载的,唯一能在圣经中找到的,天主用手指写字的例证:默乃(Mene),默乃(Mene),谢克耳(shekel),厄法辣辛(upharsin)(达5:25)天主成了判官。你们都被细数,都被衡量,发现不够分量。所有人都被细数过,都被衡量过,都被发现,良善和圣洁上,存在短缺。可能他们读了祂所写的话,也有可能他们没有读过祂所写的话。但这寂静,振聋发聩。 随着时间的延长,悬念逐渐减弱,反应变得迟暮。人们的肾上腺素减退以后,耶稣向他们的良知,寻求帮助。这话的措辞,相当得体:“让没有罪的人,先扔这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