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25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丙年)—产业的终极叩问:从分家之争到天主的永恒产业

Image
  路加福音 12:13-21 在我们之前的一次默想中,已经讨论过产业的丧失这一话题。如今,产业再次成为核心焦点。   一、产业之争:从一个请求到犹太传统的底色 有人向耶稣请求: “请你给我和我兄弟分家。”(路 12:13 )这一看似简单的诉求,背后是犹太文化中“产业”的特殊重量——在犹太法律体系中,产业并非普通财产,而是儿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祖传权利”。一个儿子对父亲凭辛劳所得的财产未必有权利,但对父亲从祖父那里继承的产业,却拥有不可剥夺的名分。 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犹太人都不会挥霍作为产业的财产。这种对产业的珍视,在旧约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纳波特的葡萄园(列上 16:1-22:53 ):阿哈布王想买下纳波特的葡萄园,因那是纳波特的祖传产业,纳波特坚决拒绝——对犹太人而言,祖传产业是绝不可随意丢弃的根基。后来,阿哈布的妻子依则贝耳用假见证害死纳波特、夺走产业,先知厄里亚当面指责他们,预言其悲惨结局,而这结局在厄里叟时代终成现实。这个故事印证了“产业在以色列人心中的不可分割性”。 厄撒乌与雅各伯的纷争:兄弟间的矛盾因 “长子的祝福”(这也是产业的一部分)激化——雅各伯以诡计骗取祝福,成为两族世代恩怨的开端(创 25-27 章)。 可见,对当时的人而言,产业是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而这,正是耶稣要叩问的核心:人竟愿意为产业 “交易生命”,但这样的交易,真的值得吗?   二、耶稣的反问:永恒与暂时的抉择 面对 “分家”的请求,耶稣没有充当仲裁者,反而说:“人哪,谁立了我作你们的判官,或作你们产业的分派人呢?”(路 12:14 )这一问并非回避,而是指向更本质的问题:产业是“人愿意用生命去换取的东西”,但人是否要为这“暂时的产业”,赔上“永恒的生命”? 真正值得追求的 “产业”,并非属世的财物,而是“天主的国”。就像那个求耶稣仲裁的人——我们或许能想象他的处境:每一个称职的父亲都会在临终前给子女分好财产,安排好家事。看起来这位父亲没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他是突然离世的 , 或许他像 “荡子回头”故事中的哥哥,因弟弟得到父亲的接纳而心怀不满,在父亲去世后坚持独占产业(路 15:11-32 )。人很容易陷入对“公平”的计较,却忘了:属世的产业终会消逝,唯有天主的国是不朽的根基。我们很容易依照自己对正义与仁慈的理解去编织后续的故事。如果我们不刻意为之,我...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丙年)—颠覆性的祈祷,从改变自己开始。

Image
路 11 : 1-13   福音展现了耶稣教导门徒祈祷的场景。在此过程中,耶稣还向 祂 们阐释了天主的固有本质、合宜祈祷的特质、祈祷者应有的心态,以及聆听祈祷的天主的心意。路加将耶稣描绘为一位恒常与天父相连的祈祷者。我尤其为耶稣在祈祷中所经历的转变所触动。我们稍后再细究这部分观察,先来看 祂 关于祈祷的教导。   应门徒 “教我们祈祷”的请求,耶稣以“我们的天父……”开启了祈祷。这一祈祷所呼求的,是全人类的父亲。耶稣一语之间,便改变了人们对天主的认知。彼时,人们心中的神是凶猛的、复仇的、好战的、施行审判的、充满嫉妒的——这些都是 祂 们对一种只曾感受却从未得见的力量的想象。而天主的独生子降临尘世,亲自教导我们,驱散了我们对那股被冠以各种名号的力量的误解。这位天主的本质唯有一个: 祂 是天父。   称天主为 “父亲”,是耶稣所行的最具颠覆性的举动之一。在此之前,宗教的架构建立在罪与愧疚的意识之上,人们需通过中介来赎罪。祭司阶层是与那位严厉的审判之神沟通的唯一授权代言人, 祂 们必须代表民众献上各种祭品,以求天主的怜悯。而圣子带着对这位天父的亲身体验降临,一切便不同了。 祂 教导众人:所有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子女与父亲相连无需代言人。仅凭这一段祈祷,耶稣便瓦解了犹太教的宗教架构。还记得耶稣洁净圣殿的事吗? 祂 宣告那是 祂 天父的殿,容不下牲畜献祭的交易 ——那是祈祷之所,是无需献祭便能与天父相连的地方。中介的移除,无疑让祭司阶层怒火中烧!   人们指控耶稣的罪名之一是亵渎,因 祂 称自己为天主之子。可 祂 本就是!我们所有人也都是。然而,审判者、严厉而不可接近的天主的残影仍萦绕着我们,使我们始终与天父保持距离。 福音中描绘的三个最令人动容的祈祷时刻,是 显圣容 时的祈祷、在革责玛尼 山 园的祈祷,以及在加尔瓦略山的祈祷 ——这三次祈祷都发生在山顶。 大 博尔山(也有争议认为是黑门山)、橄榄山和加尔瓦略山。耶稣在各处祈祷:平原上、沙漠中、村庄郊外的房屋里,或是海边。 祂 让整个世界都成了祈祷之地。   我不记得在哪读到过一个关于祈祷的小故事:一个男孩要去丛林里祈祷。有人问 祂 : “天主无处不在,你为何非要去丛林祈祷呢?”男孩回答:“没错,天主在任何地方都一样,但我在不同地方却不一样。”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在所处的任何地方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