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23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甲年) — 凡心胸宽广者,器度绝不狭小

Image
 玛10:37-42 玛窦在迫害的时期撰写他的福音。为了对基督保持忠诚,当时的门徒常常经验到必须接受与最重要的人断绝关系。拉比们决意将基督徒驱逐出犹太会堂,且下令那些坚持基督信仰的人为异端,其家人亦要与他断绝关系。这种被排斥的后果不仅在情感上,在社会和经济上都是严苛而又痛苦的。 耶稣要求祂的门徒为了福音的原故,即使在缺乏支持、保护和物质保障的情况下持守勇毅。接著,祂提出另一个更戏剧性的要求:不仅愿意失去一切,甚至甘愿舍掉生命。十字架的形象为那些愿意按福音的要求而生活的人来说是必然的后果。跟主一样,他们将会面对十字架——即世间的仇恨。即使他们不因殉道而丧命,也必须持续不断和慷慨地的自我牺牲,献出生命。 经文的第二部分向那些接纳宣讲者的人作出显著的应许:「谁接纳你们,就是接纳我;谁接纳我,就是接纳那派遣我来的。」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款待,一如叔能的妇人般,不但款待厄里叟,更接纳其带来的信息。拉比们说道:「一个人的使者如同他本人。」门徒的话回响著主的声音,父藉著祂而发言。 正是这一点延续读经一的主题。谁接纳一位先知,因为他是先知,将领受先知的赏报。即使是给这些小子中的一个一杯凉水喝这般微小的爱德举动,尽管微小,毫不显眼,没有显赫的头衔,也不会失去他的赏报。 并非每个人都从天主那里领受相同性质和一模一样的恩赐。然而,每一位真正的信徒都蒙召以不同的方式,但同样的慷慨,来捐助和支持那些为传扬福音而完全自我献身的人。即使在物质支助的面前,这些人也需要从信仰上的弟兄姊妹中听到赞赏他们的努力,并且他们的信息被吸收。 这种款待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那些放弃拥有「家」、建立家庭的人揭示,并非为了逃避或远离尘世,而是为了能够属于每个家庭,充分地在主内的弟兄姊妹中来去自如。每个家庭都视他们为家人或是外人?又该如何表达对他们慷慨的付出的感恩之情呢?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甲年) — 背道而行真的很冒险

Image
 玛10:26-33 图密善皇帝开始在小亚细亚迫害不朝拜他的雕像的基徒徒。他们已经到达了忍耐的极限,甚至弥漫在叛教的气氛中。玛窦为了鼓励他所处的基督徒团体,引用师传所谓关于门徒必须面对苦难及迫害的话。 对基督徒而言,迫害并非偶然的事,而是无可避免的事实。然而恐惧常常瘫痪基督徒。恐惧表现于害怕失去自身的地位、害怕看见自己的上司威望尽失、害怕失去友谊、害怕自己的财产被剥夺、害怕受到惩罚、降级,甚至被杀。凡感到害怕的都失去自由。感到恐惧是正常的,但是受恐惧支配而被牵制的人却是不幸的,最终瘫痪自己。 今天的福音,耶稣三次强调:「不要害怕!」宣布福音的人,首先因为基督的敌人引起暴力,就害怕他的使命会失败。耶稣向他保证,即使面对考验和苦难,福音将会传遍普世并转化世界。纵然他们未必能看见他们以辛勤和痛苦播下光明和良善的种子发芽,然而他们必须培养一种喜乐的信念,相信庄稼会壮出成长并且结出丰盛的果实。 第二种害怕是被虐待,甚至被处死。耶稣邀请我们细想:福音的敌人能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冒犯、冤屈、殴打、没收财产、夺走生命!是的,仅此而已!没有任何暴力能够剥夺门徒唯一永恒的财富:他从天主领受的生命,没有人可以夺去。 然而却有一位——耶稣继续说——需要害怕。就是「能使灵魂和肉身,都陷于地狱的那位。」它不是我们外在的特征,而是我们一出生便带著的罪恶。我们多少次因为害怕独处,酝酿暧昧的友谊,或维持最终会使我们成为奴隶,且阻挡我们生活的关系呢?凡害怕的人都无法完成助他实现人生的事,因而「丧亡」。 迫害使我们常感到害怕是第三种原因。它不仅影响我们,更影响我们周围那些可能被剥夺必要生存条件的人。对于这个异议,耶稣以回顾对天父的眷顾的信赖作为回应。祂并没有向祂的门徒保证什么都不会发生,或他们总是会被惊人的方式拯救。但祂保证如果他们有勇气保持信德,天主仍会意识到他们真正的善良。 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因为福音的原故而被杀害。即使没有流血,迫害仍然存在,且无可避免。有时它以侮辱、公开嘲讽公然地表现出来;有时则以隐蔽和伪装成边缘化、歧视、排斥这方式表现出来……一个不关心他人的人已经适应了这个世界的原则,可能已经放弃了天主的国却不得而知。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甲年) — 你被拣选是为了一分责任,而非特权

Image
  玛 9:36–10:8 司铎和修女的数目正持续和显著地下降,那该怎么办?答案显而易见:「应当求庄稼的主人派遣工人来收割他的庄稼。」不过,将我们自己限制在这一类基督徒所提倡对福音的注释是不对的,甚至是危险的。这会使我们认为他们只需致力于团体之间的服务,并假设天主的子民是一群没有牧者的羊群,没有被收割的「庄稼」,更因为没有「收割者」而迷失掉。 十二门徒——现在且说——并不代表司铎和修女,而是全体天主子民。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如何(已婚或单身;有学问或无知的;强健或软弱⋯),每个人都要投身建树天主的国。 拣选十二宗徒的背景出于耶稣对祂的子民的怜悯,因为祂并没有看见任何人照顾他们:不是政治领袖,也不是宗教权威。他们全部都被追逐自身的利益、自身的优越和前途而被驱散。他们视特权为目标;他们一心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却忽视了那些饥饿的、病弱的、生活受迫压和受虐待的人。 耶稣对人的需要和痛楚十分敏感。「怜悯」(splagknizomai) 这一动词在福音中出现了十二次,它总是用来表达天主或耶稣对世人深不可测的情感。在这段经文中,它应用在耶稣所经历的感受:祂并没有置身事外,站在远处观看,没有对祂子民苦苦挣扎的情况漠不关心,反而动了怜悯之心。祂感到一股发自内心的情感。 这颗怜悯之心促使祂作出干预。祂建立新的子民,召叫了十二人,这数字指向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耶稣吩咐祂的门徒继续履行祂的工作。为此,祂首先要求他们祈祷,因为只有透过祈祷,他们才能吸收天主的情怀。然后祂才给他们权柄去驱逐魔鬼及治好病人。 经文的最后一段,再次唤醒门徒蒙召的使命:「你们去并宣讲:天国临近了。病人,你们要治好;死人,你们要复活;痲疯病人,你们要洁净;魔鬼,你们要驱逐。」(7-8节)这就是——很容易可以查证——耶稣祂自己亲自所作的(玛9:35;4:17)。因此,基督徒蒙召将他们所有的精力投到「再现」,使他们的主临现人间。祂是第一个被派遣来收割庄稼的工人,门徒都是祂的合作者,正如圣保禄所理解的那样(格前3:9)。 这段经文以一个命令来结束:「你们白白得来的,也要白白分施。」(8节)这是在履行使徒性工作时要彻底弃绝任何形式的私自利益的要求。 基督的门徒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些个人的利益而工作:受人敬仰、受人尊重、受人推崇,或为了充实自己。正如他的主一样,他自由地奉献他的意愿。他唯一的赏报便是藉他慷慨地服务和爱他的兄弟而获得的喜

基督圣体圣血节 (甲年) — 天主圣言暨生命之粮

Image
若 6:51-58 这段经文是耶稣在增饼奇迹后,在葛法翁施教时对生命之粮的论述的总结。群众看到神迹后,就立意强迫祂,立祂为王(若6:14-15)。 为何这班感到惊奇和仰慕的群众要寻求耶稣呢?他们都被不成熟的信德有所驱使。他们对耶稣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认为祂能透过神迹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成熟的信德却是另一回事。这些人理解到耶稣行神迹并非要令人钦佩,而是为了导向更深层次的事实。 葛法翁的群众并不理解。耶稣尝试解释这个奥秘,祂把自己喻为从天降下的生活的食粮来开始祂的论述(若6:33-35)。祂断言,谁听祂的话就会融入祂的信息,祂的福音,以生活的食粮来养育自己。然而,祂的陈述却无人能听得入耳。 对犹太人来说,从天降下的食粮就是玛纳(咏78:24),而滋养人的食物就是天主圣言(依55:1-3)。「若瑟的儿子何以有此权柄?」他们愤慨地问道。耶稣没有缓和祂的主张,反而作了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声明。这食粮不单单是祂的教义,而是祂的肉。「我所要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为使世界获得生命。」这就是今天经文的开端(若6:51)。 吃这道成肉生的肉意旨承认天主的启示是通过「木匠的儿子」来到这世界,并欣然接纳来自天上的智慧。 即使在此阐明下,耶稣的提议的骇人听闻之处仍然存在。人怎能「吃人」呢?听众惊愕的反应是可以理解和合理的:「这人怎么能把他的肉,赐给我们吃呢?」(若6:52)他们明白祂指的不仅是对天主的启示的灵性吸收,也指真实的「吃」。这是什么意思呢?有关圣体圣事的论述在此插入。 耶稣亲自赋予圣体圣事意义。这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与高峰」。我们知道由于缺乏司铎,许多基督徒团体在主日相聚到主的餐桌前,只能领受圣言而未能领受圣体。我们坚信,他们藉著这独一无二的食粮必能获得丰富的生命。 必须强调的是,感恩圣祭是圣事——真正使复活的基督临在。它并不能代替人对基督圣言的信德。在领受圣体前,必须先聆听和默想一段福音经文。恭读圣言是不可或缺的大前提。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天主圣三节 (甲年) — 我们信仰的天主

Image
  若3:16-18 今天的福音仅由三节紧密的经文构成。这些经文足以纠正许多基督徒心中仍然对天主抱有的扭曲形象——即严厉和顽固的判官,并且打开我们的心扉去相信祂的爱。 「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若3:16)。这段可被视为圣经对创世、生命和人类命运的意义的启示的巅峰之句。 若望亲眼看见过,瞻仰过,亲手摸过这生命的圣言(若一1:1),他续而说:「天主是爱」(若一4:8);这爱就在祂赐予世界祂的独生子身上彰显出来。祂不仅在祂道成肉身时把祂赐给了我们;还将祂交付给钉祂在十字架上的人们。就在十字架上,祂显示了祂真实的面容,再没有任何面纱遮掩。 保禄表白他明白这份爱的奇迹。当他写给罗马人时说道:「但是,基督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死了,这证明了天主怎样爱我们。」(罗5:8) 那么人该怎样回应这份爱呢?只须一事:相信祂,弃绝自己完全地投入祂的怀抱——一如新娘投入新郎的怀抱——把她自己交托给他,巨大无比的爱,在生命交汇的确定性中。 当我们想到天主藉著纳匝肋人耶稣成为我们人类的一份子时,有时我们会误以为这是事实中的一个插曲,是祂存在的一个可悲的小插曲。祂来到我们当中,约莫三十多年,受苦受难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回归到遥远的天乡,高兴地回复之前的状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天主取了人性,并永远存留在我们当中。祂并没有把自己从我们的生世界中抽离。祂是,且永远都是厄玛奴耳——天主与我们同在(玛28:20)。 在若望福音中,耶稣并非以判官的身分出现,而是以救世主的身分:「因为天主没有派遣子到世界上来审判世界,而是为叫世界藉著他而获救。」(若3:17)「因为我不是为审判世界而来,乃是为拯救世界。」(若12:47) 今天经文中的第三节,亦是最后一节,应该以这样的角度来阅读。当中突显了每个人在天主的爱前的责任。「那信从他的,不受审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审判。」(若3:18) 今天,我们被召去迎接天主所赐予的喜乐,但我们仍可能犯下延迟接受,甚至拒绝祂的怀抱的愚蠢行为。祂期望人能即时答允,因为每一个时刻花在罪恶中,就是拒绝祂的爱,就是浪费了机会。 在生命的尽头,在天主「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格前3:13)后,每个人的行为与基督本人的行为的一致性或差异性将显而易见。天主必定会张开双手欢迎所有人,即使有些人将不得不承认他管理不善、无可救药地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