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25

丙年常年期第卅主日---在天主面前的德行证书

Image
  路 18:9-14   今天福音经文中的比喻是指着各个时代的基督徒说的。 “配得上”在天主面前的思想,深深根植在我们的思想中。没有人能完全免受这“酵母”的影响,因为它污染了团体的生活(参看:谷 8:16 )   首先,我们不喜欢虚伪,使人不高兴,骄傲自大的法利赛人。我们同情那个可怜的税吏,他虽然做了错事,可是,他心地善良。如果我们不带着偏见之情重读法利赛人的祈祷,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法利赛人,是一个正直,诚实,   品行端正的人。他所做的,甚至比法律规定的还要多。他为自己的仁义感到自豪,他使自己与他人形成对比,与罪人保持距离。这虽然令人讨厌,但没有严重的缺陷,以致我们乐意原谅他的一点点骄傲。   那个税吏,他与法利赛人形成鲜明对比,起初,他以自己的谦逊博得我们的同情。然而,他是公认的小偷,令人憎恶的剥削者,豺狼。他罪孽深重。法律规定,他必须归还他所偷窃的一切,加上 20% 的利息,舍掉那臭名昭著的职业,才能得救。显然,他无可救药!   那么,耶稣怎能给一个行为端正的人定罪,称那罪人是义人呢?事实上:耶稣的审判与这两人的道德行为无关。耶稣不是说那税吏是好人,法利赛人是坏人,是骗子。祂没有说前一个人品德端正,另一人试图遮掩自己罪过的。祂只是说,第一人 “将要成义”,就是说:天主要使那人成义。第二人,当他如往常一样,回家的时候,带着确凿的善行,却不能说:使自己成义的,并不是上主。这才是重点。   法利赛人犯了什么错?他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把自己摆在天主面前。他带着自己通过刻苦的悔改,严格遵守一切诫命,累积起来的累累善行,来到圣殿。他相信,这一切,足以使自己成义。他好似在向天主说: “看,我现在的生活,何等可奥!祢从未想到,有这样一位忠信朝拜祢的人。现在,请宣告,我是义人!”   在天主面前,每个人都发现自己两手空空。他们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以献给天主。他们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他们配得上天主的确证。   税吏并非美德生活的典范。他是一个穷人,深知自己只能向天主献上自己 “破碎且残缺的心”。他甚至不会抱有幻想,认为善行能赋予他领受的权利,因为他一无所有。他两手空空。     法利赛人(就此而言,任何人都是如此)绝不能放弃其无瑕的生活,而是要摒弃将天主视为记录人们...

丙年常年期第廿九主日(丙年)—有时候,人们很容易失去信心

Image
  路 18:1-8   人的信德,常在逆境中受考验,这一点,在我们祈祷时遭到挫折的时候,尤其明显。反复祈祷以后,如果我们发现:天主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我想:大多数会都会感到沮丧。有些人会开始抱怨天主,有些人会失去信心,还有些人会陷入自我怀疑,有人会因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指责自己,认为天主以此惩罚自己。那些陷入自我怀疑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巫师和其它邪术的影响,希望在魔鬼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目标。     今天的读经有助于我们反思我们每人的祈祷习惯。这段经文让我们想起到一些我们一直想问的问题。我们为何受邀,坚持不懈祈祷?祈祷的意义何在?   今天,耶稣用一个不义法官的比喻作为回应。法官的职责本应是保护弱者和无助的人。可是,这个法官是邪恶的。他既不敬畏天主,也不关心人民。对那向他提出请求,请求留心她案件的寡妇毫无怜悯之情。   寡妇所代表的是无助者和受虐的人。她遭受了不公对待,她主张自己的权利,可是,没有人聆听她声音。全世界的穷人都知道:正义是给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准备的。他们往往选择不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正义,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变得更穷,或者失去性命。这位可怜妇女手中只有一张牌,她毅然打出这张牌:她固执纠缠法官,不惜使自己显得莽撞。   经过漫长的等待,法官决定结案。不是因为他觉察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是因为自己被这妇女纠缠,变得疲惫不堪,心烦意乱。他想: “这个寡妇实在麻烦,她纠缠不休,令人难以忍受。”   谁是这不义的法官?这寡妇又是谁呢?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知道讲这个比喻的历史背景。我们正处在公元一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时候,在小亚细亚发生了一场剧烈的迫害。多米提安( Domitian )皇帝要求所有人应该如同朝拜天主一样朝拜他。外邦宗教机构都已屈服。可是,基督徒并没有屈服。正如默示录(默 13 )所说的那样,他们没有向那兽(即多米提安)下跪,他们遭到骚扰,受人歧视。   现在,比喻中的那个寡妇的身份,显而易见:就是路加所在的教会,就是那失去配偶的教会。这个团体,尽管不知耶稣哪日归来,何时来到,依然等待祂来到。而且,她每天都在坚定祈求:主耶稣,请来。 ”(参看:默 22:20 )     复活的主正回应路加所在团体的困境。祂反问说: “天主难道不会为那日夜向祂哀告的选民伸张...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丙年)—从医治到相信

Image
  路  17:11-19 那十个人远远站着,齐声喊说: “主耶稣,可怜可怜我们吧!”那是十个被癞病折磨的身体,他们等待奇迹的发生。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合唱 ——绝望,痛苦,却出奇一致。这些人彼此都不是朋友,也不是家人,他们的信仰,也不尽相同,那十个人中间,九个是犹太人,一个是撒玛黎雅人。可是,他们因共同的痛苦,紧紧连系在一起。他们所受的痛苦,剥夺了他们的一切 —— 地位,团体和尊严。   麻风病做到了几个世纪以来,宗教分裂无法做到的事。它拆除敌意的堡垒。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过去,他们不想同饮一杯水,如今,他们却享受同一片尘土,同受痛苦,抱有相同的希望。有时候,只有苦难才能显出真理:我们结合自身构建的身份认同(我们的种姓,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纯洁)都是脆弱的泡影。皮肤开始溃烂,身体开始反叛,我们才记起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事: 我们都是人,都是破碎的,都需要得到恩典。   我记得在 2018 年,在印度的一个村子里发生的事:那个村子被洪水所淹没。一个高种姓的妇女,她的一生都在竭尽其所能,不去接触那些被看作是贱民的人,结果,她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把她扛在肩上,带到安全地带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她避之不及的人。洪水成了一场洗礼 —— 不是用水,而是用真理。这真理就是:逆境会冲刷掉分隔我们的界限,救恩往往来自那些被边缘化的人。   这十个人都被治好了 ,回来的,却只有一个。因此,我们可能会把福音简化成有关感恩的教导,好似耶稣因那九个人忘记向祂表示感激而感到失望。可是,这篇福音经文,不是要教我们礼节,而是要教我们如何领受恩典, 怎样才能消除边缘化,怎样才能认出救恩。今天的福音经文,不要是传授给我们规矩,而是教我们直面属灵上的盲目。那十个麻风病人都被治好了,回来的,只有一个。只有一人来敬拜天主。那九个人都得了神迹,却错失了默西亚。     故事在此处发生转折。那九个没有回来的人都是犹太人,他们自幼就熟读圣经,接受礼仪教育,接受训练,常能认出天主的手。可是,他们转身离去,他们固然得到医治,可是,他们的内心没有改变。可是,那个撒玛黎雅人,他是一个局外人,是个异教徒,是个毫无神学资历的人,却看到其他人都看不到的。他看到耶稣是救主,而不是一个医治者。祂使先知书得到了应验,祂不是住在圣殿内的天主,而是行走在受创者中间的天主。...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丙年)—信仰成长

Image
  路  17:5-10 宗徒们的请求   —— 增加我们的信德 —— 这是我们所有人在某个时刻都会发出的呐喊。那时,我们无法承受痛苦,那时,我们竭尽全力去相信,那时,悲剧毫无预警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还有别的情况,我们对天主完全失去信心!“增加我们的信德”听起来很高尚,甚至很神圣。然而,耶稣没有以灵修指导或神圣的信仰灌输宗徒作为回应。恰恰相反,祂指出了一些几乎可笑的小事:一颗芥菜籽。祂仿佛在说:“你不需要更多的信德,而是鲜活的信德。芥菜籽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它的体积,而是因为它能成长。在耶稣看来,信德不是可以衡量的数量,而是一种活出来的品质。我们常常把信德当作一种工具:一个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带来福祉,让生活变得更容易的东西。可是,耶稣反对这种观念。祂没有把信德描述成一种能连根拔起的树木或重新安排现实的魔法棒。祂指向了一介深层次的真理:即使是对天主最微小,最脆弱的信赖,只要真正相信天主,祂也能成就不可能的事。   接着,祂用一个几乎令人震惊的比喻来转换话题。一个仆人整天工作,他回到家以后,还要给自己的主人准备晚餐。没有感谢,没有奖励,只有职责。这苛刻吗?也许是苛刻的。然而,耶稣是在教导我们:信仰不是交易性的。不是 “我服务,所以我应得”而是“我服务,因为我属于”。这不是一个与身份休戚相关的事。我们不是与天主谈利益的雇员,而是出于爱去服务他人,也非利用天主的儿女。仆人没有抱怨,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这可能就是信仰的核心 :不是要求更多,而是活出我们已经拥有的信德。 宗徒要求增加,但或许更好的祈求是: “主,教我们如何活出我们已经拥有的信德。‘因为信德不在于数量,而是在于顺从,谦卑和信赖。信德在于:即使无人注意,依然挺身而出。在于:即使无人喝彩,依然服务他人。当我们完成命令我们完成的事,我们不要自怜,而是要以平静的喜乐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我们只是尽了我们的本份。“这不是贬低自己,而是彰显那使我们渺小信德变得更大的那位。 这段福音经文邀请我们重新理解信仰,信仰不是一种可以积累的精神财富,不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荣誉徽章。这是一种顺从的姿态,一种服务的节奏,一种即使疲惫,仍然深信天主在工作的宁静自信。芥菜籽提醒我们:信德在隐密中成长   —— 在静默中祈祷,在坚持的爱,在谦卑的服务。仆人提醒我们:信仰不是为使自己受到关注,而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