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丙年) — 筵席礼仪

 




路14:1, 7-14


就像格林多的团体在擘饼(主的晚餐)时遇到有关等级和次序的问题(格前11)一样,路加身处的团体好像也面临著同样的问题——就是有些人争选首席。因此福音中耶稣的这个比喻,正好可以拿来解释「不应争选首席」这一道理给群众听。把这段经文置于圣体圣事的背景之下来理解,更有截然不同的意义。不过这一点我们稍后再回来看看,现在则让我们尝试理解支撑筵席和食物分享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筵席礼仪。在大多数的文化中,座席的次序极具阶级性,但也有一些文化在食物面前不具阶级观念。然而宴会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引发社会地位。若然只是关于食物,没有人会在意座席的次序安排。如果你坐在哪里都能享受到同样的美食,那么坐金椅或木椅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宴会有别的目的。许多人类学家已经证实,食物分享对建立和维系社会秩序和架构起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什么食物、如何提供、何处提供、提供给谁、与谁进食都隐含著重要的社会准则,而且需要非一般的洞察力才能来解读。

在一些以「避免他人受辱」为人类行为主要动机的文化中,安排某人坐在不适当的席位或不适当的宾客之中等同丢尽颜面,羞辱客人。宾客座席的安排必须谨慎处理。在昔日的印度(有些地方直到今天仍是),种姓间即使是借用炊具也是一种禁忌。种姓阶级较低的人,通常在房子外的庭园才能获得食物。他们把一块叶子放在小坑上,让弯曲的叶子承著米粥。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被种姓阶级较低的人的文化和习惯所沾染。看看人类能变得多么不人道啊!耶稣愿意打破犹太人分享食物的禁忌,使之成为人类效仿的模范。

我们可以从耶稣如何安排和参加筵席来更深入理解这段福音。当中有两个独特的筵席——最后晚餐和匝凯家中的筵席。这两个场合均带出了天国极其重要的精神。耶稣在最后晚餐时,把自己作为食物交付出来。然后祂为门徒洗脚,以此惊人的举动来教导他们谦逊。而在另一个筵席,耶稣亲自来到匝凯家作客。匝凯因为认识到基督,便舍弃一切,认为这都是值得的。当基督成为食物时,一切便索然无味;当基督成为财富时,一切便失去价值。

耶稣与匝凯和其他税吏进食的事让法利塞人皱起眉头。法利塞人指责耶稣,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与税吏和罪人一起进食。然而耶稣却轻松地从法利塞人和被称为罪人的家中来去自如。法利塞人慢慢发现,他们难以和耶稣同桌共食,因为祂向罪人伸展友谊。同桌共食代表著习惯和地位上的分享。当耶稣享用著罪人的食物时,严谨的法利塞人相信耶稣同时分担著他们的习惯和地位。然而耶稣尊重他们,愿意与他们一起进食。与不受欢迎的人共进一顿饭就是给予他们最大的肯定。只需一顿饭,足以改变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向,就像匝凯一样。一顿饭能教会人很多事呢!

耶稣勇于打破所有共食的忌讳,认为每个人在天国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百姓。即使有,所有世俗对于百姓的标准也被癫覆了。此刻,我们应该都通晓天国盛筵的比喻。

耶稣也提过一些以天主作为筵席的主人的比喻,祂从大街小巷召叫所有人来赴婚宴。天主毫不在乎人的等级,甚至癫覆阶级制度。在天国的筵席里,主人发现原先被邀请的人都因不同的理由而失约。难道他们没有发现这个邀请本身就已经带给他们莫大的荣耀吗?主的宴会厅最终坐满了无家可归的和贫穷的人。在天国里,那些最先的将成为最后的。在这世上,人若以筵席的座席来衡量一个人的地位,那么在天国的筵席里,邀请本身就是一件骄傲的事。主持天国筵席的主人使作客的我们,显得尊贵无比。 

耶稣教给我们的不仅是谦卑的教训,也关乎于要否接受邀请的辨别精神,就是耶稣甘愿交付自己作为饮食的天国筵席的邀请。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丙年) — 鼓起勇气,抬起头来

四旬期第四主日 (乙年) — 神圣之光,引领我从黑暗走向光明吧

四旬期第三主日 (乙年) — 清理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