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23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甲年) — 不想失去生命就得献出生命

Image
玛16:21-27 门徒深信天国快将来临。尽管他们领悟到他们的主就是基督,期待已久的「达味之子」,然而他们所相信的却是地上的王国。他们为了看见他们光荣的梦想得到实现而跟随了祂。对他们来说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谁才是最大的(谷9:34)。 正是在这些期望的背景下,福音所载三次有关受难的预言的第一次被收录在这里。祂不想让跟随祂的门徒陷入徒劳的幻想中。为了避免歧义,祂公开地宣布自己并非走向胜利,反而是前往耶路撒冷受苦受难,被杀害,并且在第三天复活起来。 门徒并不明白;他们从经师中得知默西亚是不会死的。伯多禄以所有人的名义回应,他无意让自己投身在一个荒诞的计划中。伯多禄把主拉到一边,质问祂的意图。耶稣几乎被触怒地喊道:「撒旦,退到我后面去!」。祂说「退到我后面去」——即跟随我的步伐,不要试图爬过我的头来,像声称要带路的人一样。这个计划是由天父所订定的,而伯多禄的提议则来自世俗的智慧和人类的愚蠢,在天主眼是毫无意义。 伯多禄的行为就像撒旦一样,试图说服耶稣去专注于统治和征服权力,就是祂之前领受过撒旦典型的策略一样(玛4:8-10)。现在面对由伯多禄提出同样的诱惑,祂不能不以同样的严厉来回应:「撒旦,滚开!」。西满已宣认他对永生的天主之子的信仰,但现在却成为绊脚石,因为他让自己被人性的理智所引导。 耶稣谏责伯多禄之后,转向所有人,明确地提出了祂的要求。不要试图减轻这些要求,使之更容易被接受。这三个必须服从的命令刻画出不容许迟延和重新考虑的激进主义选择:「弃绝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 弃绝自己意旨停止为自己考虑,即对个人利益、获得满足、认可和好处的追求。即使在最纯粹的爱的行为当中,也常常藏有一些隐蔽式的私心和野心。 第二个命令——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并非指要耐心地忍受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磨难,更不是要以痛苦作为取悦天主的途径。十字架是爱和全然奉献的标记。背著它跟随基督意旨重蹈基督所走过的道路:为同样的理念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果需要的话,甚至面对死亡。 第三个命令——来跟随我,意旨参与我的计划,和我一起为爱赌上生命。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甲年) — 改变你的名字和生活的发现

Image
  玛16:13-20 有一天,耶稣在凯撒勒雅境内,向门徒提出了两个问题:「人们说人子是谁?」和「你们说我是谁?」广传的主张意见把祂指向显赫的人物:洗者约翰、厄里亚、耶肋米亚,或先知中的一位。 耶稣是最伟大的导师之一,祂对穷人的爱、对正义、和平,以及非暴力的承诺,无可置疑地被各时代的人们所钦佩。然而,真正的门徒是那些明白祂是独一无二的人。正是这时,伯多禄以他惊人的回答介入其中。他以所有人的名义说话,并表示他已理解一切。他回答说:「你是基督」,即默西亚。 伯多禄只在形式上给予正确的答案;事实上,他心里怀有完全扭曲的想法。他确信耶稣即将要在地上展开天主的国,且认为祂将以神力、奇迹和异事来实现它。耶稣回答西满时这样论及他:「你是伯多禄(磐石);我要在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会。」 赐予西满的名字——刻法;阿拉美语(即耶稣所说的语言)为伯多禄——极有可能并非指磐石,而只是一块建筑石头。耶稣所说的石头就是伯多禄宣认的信德。这信德构成了教会的根基,使教会与基督磐石合而为一,成为坚不可摧,永不为邪恶势力压倒。所有像伯多禄一样,且与伯多禄同样宣认信德的人,都像活石般被安置在天主所设计的属灵建筑物中。 伯多禄同时领受了钥匙,以及束缚和释放的能力。拉比们确信他们拥有「法律书(梅瑟五书)的钥匙」,因为他们认识经卷。耶稣对法学士严厉的指控就采用了这个形象:「祸哉,你们法学士!因为你们拿走了智慧的钥匙。」(路11:52)他们非但没有开启救恩之门,反而阻止别人,没有向人揭示天主的面容和祂的旨意。 耶稣取回了他们滥用的钥匙。随著祂把钥匙交给伯多禄,耶稣嘱咐他「做群羊的模范」(伯前5:3)。祂委托他开启认识基督和祂的福音的大门。凡藉著宣认信德而通过由伯多禄所开启的门(即「神圣之门」),便可获得救恩;谁拒绝则留在门外。 藉著今天的福音,我们认识到伯多禄在教会中被赋予一项特殊的任务。他蒙召去喂养羔羊和羊群,并且必须维持其弟兄姊妹的信德。正如教宗本人被明确地公认著,有必要理解教宗的职务是「超越爱德的持守者」,一如里昂的圣依勒内(二世纪)所谓。 由 Fr John Ledesma SDB 翻译 Fr. Jijo Kandamkulathy CMF 简易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甲年) — 「狗」因信德而成为「羔羊」

Image
玛 15:21-28 初代基督徒团体需要面对他们自身的排外主义。有些人相信救恩只为皈依了的犹太人,还有像圣保禄般的自由人。圣史阐述了耶稣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当圣史在今天的福音讲述耶稣和妇人之间的对话时,他看似很兴奋地强调主以越来越严厉的语气来回应妇人。起初祂无视妇人的请求。妇人越坚持,祂就越严厉并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 耶稣展示祂自己为以色列的牧者,宣称祂来是为满全先知的预言,而妇人亦理解。她知道自己并非选民,且意识到自己不属于「主的羊群」,同时不获救恩的权利。然而,她完全信靠上主的慈善和自由的介入。她叩拜耶稣说:「主,帮助我吧!」可是对她这般坚持的回应却换来一个侮辱:「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 以色列人是羊,而外邦人则是狗。在当时,狗这一词常贬义地用来泛指异教徒。耶稣唇舌上的这番话令人感到震惊,尤其是考虑到客纳罕妇人满怀极大的敬意转向祂这一事实。她三次以「主」——基督徒对复活的那位宣示信仰的尊称,及一次以「达味之子」——等同承认祂为默西亚——来称呼祂。祂看似和祂的同胞一样,对外邦人带有厌恶。但事实是否这样? 故事的总结澄清了我们的疑惑。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德真大!」这赞美从没来没有对任何以色列妇人说过。 面对上述的挑衅、对异教徒的蔑视、对他们的不洁和不堪当的提及,这全都是巧妙的安排。耶稣希望祂的门徒从根本上改变他们与外邦人交往的方式。祂「扮演」著一个完整和纯洁的真以色列人的角色,来显示祂子民所培养的分裂主义心态是多么的荒谬和愚蠢。当「羊群」自行远离想聚集牠们的牧者时(玛23:37),「狗」却接近祂,并且因著信德而得救。 这信息永久适时。教会蒙召成为一个标记,表示所有关于性别、种族、人民、机构等歧视都已结束。保禄称:「在基督耶稣内⋯⋯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奴隶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为你们众人在基督耶稣内已成了一个。」(迦3:28)客纳罕妇人是真正的信从的典范。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甲年) — 信德在危机时刻走向成熟,定睛于基督永怀希望!

Image
  玛14:22-33 事情发生在增饼奇迹之后的夜晚。耶稣强迫他们上船,并遣送他们到对岸。耶稣自己则“独自上山”,离开群众,决然地进入天主的世界。这就是为何门徒们发现自身处于黑暗和海上的暴风雨中。黑暗是迷失方向的比喻,即使是最忠信的信徒也难逃怀疑的萦绕。有时候,即使被坚强信德驱使的人也会感到孤独。 水在旧约中,是描绘导向死亡的势力象征。以色列人一直很惧怕大水。他们说,只有上主毫不惧怕旋风和暴风雨。唯有上主自己能够化风暴为平静(咏107:25-30),也只有上主“步行在海波之上”(约9:8)。 如果你记得这个象征,就会明白门徒们的惧怕。他们害怕被邪恶和死亡的势力所淹没。他们的船被风浪所猛甩。如果门徒们想要成熟地脱离,狂暴的风浪是门徒们必需经历的考验。 深夜接近尾声之际,耶稣出现了,步行于海浪之上,只有天主才有能力如此行事。门徒们却并未认出耶稣。他们的反应很是奇怪。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们为何没有认出祂呢?  圣史玛窦是在用圣经的语言来描绘他那个时期的基督徒团体的处境。他们被很多考验所“折磨”,被疑虑所困扰,最重要的是他们看不到主耶稣可见地与他们同在,从而迷失了方向,因为主耶稣会给他们内注入安全和勇气。  圣史想要借此启迪他们。耶稣一直亲近门徒们,甚至到世界的末日亦然,正如他曾许诺的(玛28:20),却不是肉体上的同在。意识到祂的临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有藉着信德的眼光才能认出祂来。 福音的第二部分包含了耶稣与伯多禄的对话,以宗徒的要求开始:“主!如果是你,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里罢!”伯多禄的要求有这样的象征意义:伯多禄,宗徒之首看到了主耶稣——复活者,穿越了死亡之水,现今在海面上行走——是在天主的世界中。伯多禄知道自己被召叫在生命的恩赐中跟随耶稣,却被死亡吓到了。他害怕失败,所以恳求上主赐予他力量。 只要他定睛于主,就能够走向祂。当他的信德减少时,当他开始怀疑自己做的选择时,他就会下沉,害怕被淹没,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为每个基督徒来说,这也是很真实的经验。 Indebted to 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 Fr. Jijo Kandamkulathy CMF Claretian Missionaries Fr.James Gao

耶稣显圣容 (甲年) — 反射神圣的面容

Image
玛17:1 - 9 今天我们读到基督显圣容的福音。耶稣带著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这三位最亲密的伙伴往山上祈祷。这显然并非第一次。或许耶稣想要培育他们一个与犹太传统截然不同,独自祈祷的习惯。不过那天却有别于平常,耶稣转变了。祂的形体、祂的衣服、祂的容貌,全都闪闪发光。仿佛遮盖祂人性的面纱暂时从祂的面容揭露出来,祂的神性在祂亲密的门徒的视线中闪耀起来。 我们不禁想起梅瑟如何以十分相似的方式上山与天主见面。当他回来时,他要用首帕蒙上自己脸上的强光。梅瑟在某程度上反映著天主的光辉。耶稣却不止面容,而是整个身体都转变了。这就是发生在那些与天主相遇的人身上的变化。 与此同时,门徒们也分享了梅瑟和厄里亚和他们在一起的经验。这是多么令人快慰,他们想在那里搭棚,冻结这一刻,就像自拍或截图一样,将这一刻变为永恒,生活在这种体验中。我的朋友Paulson神父把这一刻称为「将经验圣幕化」。他们想要保存这刻的经验。他说,就像有人试图把尼亚加拉的薄雾收藏到樽子里,或孩子们把阳光捕捉到火柴盒中一样,都是徒劳。 他们的提议来自一个梦幻般的睡眠。圣经中的睡眠尤指对现实情况严重缺乏知觉。我们读到睡著的童女、睡著的管家、睡著的仆人、在革责玛尼园睡著的门徒,它们都指向没有认清当下的严重性。耶稣没有回应伯多禄提出永久活在光耀中的试探。耶稣随后却告诉他,祂将要经历苦难和死亡。耶稣显圣容后,带他们回到现实的山脚下。 本文除了神学上的默想外,我们还应该思考:我们的容貌何时才会看起来像天主?何时才会将天主的光耀照射给别人?人们何时才会认为在我们身上看到天主?这要求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变体。这术语就是我们用来描述弥撒中饼酒在祝圣时变体的那一刻,即饼酒的本质变体为基督的本质。当我们的本质变为神圣的形像时,这变体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当我们像基督一样思考和感受时,我们的本质就会转变。当我们行基督所行的事时,我们的容貌便会转变。 德兰修女就养成了这种神圣的面容。有人问她时,她答说:「即使给我一百万,我也不会为你做这种事。然而我做,是因为我在他们每个人身上看到受苦的基督。」这些穷人中有些称德兰修女为神、女神,或任何相等于神圣的名称。这是转变的奥迹。当我们能够从穷人、苦难中看到天主的面容时,他们同样在我们身上看到天主的容貌。这就是基督遇见基督的经验,受苦的基督遇见慈悲的基督。 这是生命中真正的灵性转化的镜像效果,是经历漫长的自我磨炼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