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23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甲年) — 赞同天父的计划

Image
  玛 21:28-32  今天福音中的比喻描绘了三个人物:一位父亲及两个儿子。父亲邀请他们到葡萄园工作,一个马上说「不」,但后来悔改了就到园里去。而另一个积极爽快地说「主,我去」,最后却没有进去。他们的回应让我们想起耶稣的另一段说话:「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玛7:21) 第一个场合明确地暗示那些被人厌恶的外邦人,现在正被提升到孩子的地位。他们没有受过任何正式忠贞于主的旨意的教导,然而他们却是最先进入天国的人。 现在,父亲走近另一个儿子,他显然代表著被梅瑟称为「不忠的儿子」的以色列子民(申32:5, 20)。当然,这并非指所有以色列人,而是那些口头上承诺遵守盟约,却尽又量不参与毫无价值的外在礼仪,他们坚信自己在主前是义人,因为他们奉献祭品和全燔祭并祈祷。在耶稣的时代,这是圣殿的司祭和民间显贵所信奉的宗教。 这样的解读很可能会导致一个危险的假象,认为那两个儿子是远古人物,与我们毫无关系。基督徒将成为「第三个儿子」,即答复「是」并承行天父的旨意的人。但让我们抚心自问,我们的惯常用句、声明、正式立场和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到葡萄园工作」)?它们遏止了仇恨、战争和虐待吗?在不断宣认我们是基督徒的同时,难道我们没有轻易地屈服于妥协的生活吗? 第三个儿子确实存在,但我们却不是那个儿子。保禄写道:只有「天主之子耶稣基督」不是「是」而又「非」,在他只有一个「是」。「天主的一切恩许,在他内都成了『是』」(格后1:19-20)。祂总是说:「是的,父啊!你原来喜欢这样。」(玛11:26) 这个比喻的结论是:「税吏和娼妓先于我们进入天国。」「税吏和娼妓」明知自己远离天主,却不会欺骗自己去承行天主的旨意。他们有意识地拒绝了,却没有让自己捏造的准则来自欺欺人。他们也没有作任何与真正的宗教毫无共同之处的行为来抚慰自己的良心。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贫穷的、软弱的,需要被扶持的罪人,正是这点使他们倾向于先接受天主的恩宠。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甲年) — 天主论功行赏:爱的墓志铭

Image
玛 20: 1-16 在比喻中家主谴责第一个时辰来的工人所发的愤怒,他们不旦无法忍受疲惫,还被迫目睹后来的闲人领受和他们所议定的相同工资这件令人恼怒的场景。正是从家主这种令人惊讶和不安的行为中,比喻的信息才能被解读。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一下。 对第一个时辰来的工人他议定了一个银币,对最后来的人他议定不给他们甚么,为一般人来说是公义的。家主又如何定义公义?工人们按他们的判断标准来理解他,确信他会把功绩纳入考虑。而然,家主却遵从自己的正义,以完全自由而开放的方式来分配他的财物。他并没有对任何人不公平;他只是决定不把功绩纳入考虑。他按每一个人的需要给予他们,当然,最先受益的是最后的,即最贫穷的人。(玛20:16)这就是天主的惊奇;这就是祂设想和实行的奇特方式。 这个比喻是对以色列精神导师所教导功绩的宗教最清晣、最具挑衅性的谴责。拉比们教导说:「凡遵守诫律的会为自己聘请一名律司,凡犯下过失的会为自己聘请一名检查官。天主所有的审判都是基于量刑的。」他们以天国是一本记录功绩以及巨细靡遗的过失的帐薄来完整他们的教理讲授。 耶稣藉著这个比喻,永久性地摧毁这种自以为是与天主相处的方式。天主的爱从来不是根据善工购来、征服或估量的。它是按其需要自由地领受的。「他曾使饥饿者饱飨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路1:53) 许多「义人」对那些在最后一刻才皈依的信徒,对他们「少工作」的好运存有的嫉妒而不自知。这是错误的:认为喜乐在于远离天主,奖赏在于忠信祂的话。 首先进入「主的葡萄园」的仆人是有福的。他们肯定也曾挣扎过。他们「从早晨」就享受天主的临在。第一时辰来的工人就是那些每天生活在与主密谈、聆听祂圣言的人。而那些最后才出现,当主召唤他们却没有让自己被发现的人,就失去了很多赐予他们的机会。 最后,在基督徒的团体中,没有人能说自己比别人优秀,因为没有人能说自己是首先皈依或忠信地实行福音的老前辈。没有人是「葡萄园」的主人,所有弟兄姊妹,全都是工人。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 (甲年) — 宽恕:神人的盛宴

Image
玛18:21-35 今天福音的开场白是:「我该宽恕我的弟兄姊妹多少次?直到七次吗?」此话揭示伯多禄早已知道耶稣打算超越经师们所定的界限。他当然记得山中圣训的教导:「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玛5:23-24)以及「因为你们若宽免别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宽免你们的;但你们若不宽免别人的,你们的父也必不宽免你们的过犯。」(玛6:14-15)他还提出了主另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他一天七次得罪了你,而又七次转向你说:我后悔了,你也得宽恕他。」(路17:3-4) 耶稣的回应超出了伯多禄认知的范围,吓怕了他:「我不是对你说:(平常都是)直到七次,而是(多于平常)直到七十个七次。」为了阐明祂的想法,祂讲了一个比喻。 有一个欠下一万「塔冷通」的人被带到君王面前。一个塔冷通约为三十六公斤黄金;它的价值乘以一万——希腊语中最高的数值——相当于一笔巨款,二十万年的工资,即二百四十万的薪金。很难想像有人能偿还这么多的钱。 比喻的主人代表天主,祂展现祂无限的慷慨,被仆人的困境所动,宽赦了所有的债务。没有任何罪是天主不能宽恕的;也没有什么过犯能超越祂深不可测的爱。 在故事的第二个部分,另一个欠了一百个德纳的仆人进入了场景。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当对于一百日的工资,但与君王的宽恕相比,却显得微不足道。 第二个欠债的人用同样的祈求向他的同伴求请,希望能得到同样的怜悯。可是这个恶仆却扼住他的喉咙,掐住他的脖子说:「还清欠我的所有债务!」 显然,这个比喻的中心思相,要在两种债务之间的巨大不相称,以及总是宽恕的天主和拒绝宽恕的人的行为之间鲜明的对比中才能找到。窒息的图像很好地表达了一种心理上的服从,在这种心理服从中,犯错的人被削弱了。 藉著这个比喻,耶稣想要强调的是天主的心和人心之间、祂的爱和我们的爱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我们在主祷文中向天父祈求「宽恕我们的罪过」。天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呢?惟独祂的「怜悯之心」:祂望我们不要让弟兄姊妹成为他们过去的奴隶。祂称道,当他们拼命地试图从深渊中站起来时,我们不要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天主要求我们帮助他七十个七次,放下任何阻碍他们的得救。他们明白「爱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6-7)凡接受这种新逻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甲年) — 纠正近人之前且看自己的意图

Image
瑪18:15-20 今天的福音邀請我們反思耶穌對如何收復那些跌倒或迷失的人的建議。耶穌說:「使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喪亡,決不是你們在天之父的意願。」當然,要否尋找迷失、受傷及有可能掉進又深又黑的幽谷的半是牧羊人的決定。不過,每一位基督徒都是其弟兄姊妹的牧者,沒有人能像加音那樣說:「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創4:9) 愛的律例要求帶領弟兄姊姊回到正道的承諾。然而,該怎樣何處理如此微妙的問題呢?有一個錯誤是必須避免的:流言蜚語,傳播錯誤的消息。這是誹謗,它只會邊緣化犯錯的人,並羞辱他。道別人的實情卻沒有帶來任何好處就是流言。那些不會產生愛,卻引起焦慮、製造糾紛、仇恨和忿怒的實情最好不要說出來。人無法訴說所有真相或認識一切。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避免向那些想要利用實情來作惡的人透露真相。 讓我們看看耶穌建議我們如何向快將陷入迷失的弟兄姊妹「說實話」。跟隨的道路分為三段。首先,必須親自、個人對個人、面對面地向弟兄或姊姊交談。所有的一切必須在隱密中解決,以防被其他人發現。 倘若第一次嘗試未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二步就是向團體中一兩個明智的弟兄或姊妹尋求幫助。千萬別忘記目標:使迷失的弟兄或姊妹回到正道。不要給人留下把這人逼到牆角或置他於有權判他罪的人面前的印象。他必須認知到他正在與朋友打交道,是為他好,並願意他在其他弟兄姊妹面前證明他的意向良好。 最後一步就是向團體求助。只有當所犯的罪有可能擾亂到其他弟兄姊姊,尤其是那些信德薄弱的弟兄姊妹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若這情況真的出現,而犯罪者不願改邪歸正,那麼他將被視為「異教徒和稅吏」。 從字面上理解,這建議出自耶穌的唇舌,那位才剛警告祂的門徒:「不要輕視這些小子中的一個」(瑪18:10)。「稅吏和罪人的朋友」(瑪11:19)怎麼可能宣布一個如此嚴厲的判決呢? 教會所肩負的責任是重大的。她蒙召真實地宣告哪些想法、感受和選擇合符福音,以及哪些人遠離了基督。她不會驅逐、譴責或定罪任何人,反倒只會幫助人意識到每個人在做出決定時所處的狀態。要達到這樣的結果,必須清楚對那人採取的措施只能是出於愛,而不是出於將他與自認為完美的團體「分隔」開來的願望。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