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甲年) — 赞同天父的计划
玛 21:28-32
今天福音中的比喻描绘了三个人物:一位父亲及两个儿子。父亲邀请他们到葡萄园工作,一个马上说「不」,但后来悔改了就到园里去。而另一个积极爽快地说「主,我去」,最后却没有进去。他们的回应让我们想起耶稣的另一段说话:「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玛7:21)
第一个场合明确地暗示那些被人厌恶的外邦人,现在正被提升到孩子的地位。他们没有受过任何正式忠贞于主的旨意的教导,然而他们却是最先进入天国的人。
现在,父亲走近另一个儿子,他显然代表著被梅瑟称为「不忠的儿子」的以色列子民(申32:5, 20)。当然,这并非指所有以色列人,而是那些口头上承诺遵守盟约,却尽又量不参与毫无价值的外在礼仪,他们坚信自己在主前是义人,因为他们奉献祭品和全燔祭并祈祷。在耶稣的时代,这是圣殿的司祭和民间显贵所信奉的宗教。
这样的解读很可能会导致一个危险的假象,认为那两个儿子是远古人物,与我们毫无关系。基督徒将成为「第三个儿子」,即答复「是」并承行天父的旨意的人。但让我们抚心自问,我们的惯常用句、声明、正式立场和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到葡萄园工作」)?它们遏止了仇恨、战争和虐待吗?在不断宣认我们是基督徒的同时,难道我们没有轻易地屈服于妥协的生活吗?
第三个儿子确实存在,但我们却不是那个儿子。保禄写道:只有「天主之子耶稣基督」不是「是」而又「非」,在他只有一个「是」。「天主的一切恩许,在他内都成了『是』」(格后1:19-20)。祂总是说:「是的,父啊!你原来喜欢这样。」(玛11:26)
这个比喻的结论是:「税吏和娼妓先于我们进入天国。」「税吏和娼妓」明知自己远离天主,却不会欺骗自己去承行天主的旨意。他们有意识地拒绝了,却没有让自己捏造的准则来自欺欺人。他们也没有作任何与真正的宗教毫无共同之处的行为来抚慰自己的良心。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贫穷的、软弱的,需要被扶持的罪人,正是这点使他们倾向于先接受天主的恩宠。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