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 (甲年) — 宽恕:神人的盛宴
玛18:21-35
今天福音的开场白是:「我该宽恕我的弟兄姊妹多少次?直到七次吗?」此话揭示伯多禄早已知道耶稣打算超越经师们所定的界限。他当然记得山中圣训的教导:「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玛5:23-24)以及「因为你们若宽免别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宽免你们的;但你们若不宽免别人的,你们的父也必不宽免你们的过犯。」(玛6:14-15)他还提出了主另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他一天七次得罪了你,而又七次转向你说:我后悔了,你也得宽恕他。」(路17:3-4)
耶稣的回应超出了伯多禄认知的范围,吓怕了他:「我不是对你说:(平常都是)直到七次,而是(多于平常)直到七十个七次。」为了阐明祂的想法,祂讲了一个比喻。
有一个欠下一万「塔冷通」的人被带到君王面前。一个塔冷通约为三十六公斤黄金;它的价值乘以一万——希腊语中最高的数值——相当于一笔巨款,二十万年的工资,即二百四十万的薪金。很难想像有人能偿还这么多的钱。
比喻的主人代表天主,祂展现祂无限的慷慨,被仆人的困境所动,宽赦了所有的债务。没有任何罪是天主不能宽恕的;也没有什么过犯能超越祂深不可测的爱。
在故事的第二个部分,另一个欠了一百个德纳的仆人进入了场景。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当对于一百日的工资,但与君王的宽恕相比,却显得微不足道。
第二个欠债的人用同样的祈求向他的同伴求请,希望能得到同样的怜悯。可是这个恶仆却扼住他的喉咙,掐住他的脖子说:「还清欠我的所有债务!」
显然,这个比喻的中心思相,要在两种债务之间的巨大不相称,以及总是宽恕的天主和拒绝宽恕的人的行为之间鲜明的对比中才能找到。窒息的图像很好地表达了一种心理上的服从,在这种心理服从中,犯错的人被削弱了。
藉著这个比喻,耶稣想要强调的是天主的心和人心之间、祂的爱和我们的爱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我们在主祷文中向天父祈求「宽恕我们的罪过」。天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呢?惟独祂的「怜悯之心」:祂望我们不要让弟兄姊妹成为他们过去的奴隶。祂称道,当他们拼命地试图从深渊中站起来时,我们不要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天主要求我们帮助他七十个七次,放下任何阻碍他们的得救。他们明白「爱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6-7)凡接受这种新逻辑的人愿意失去、忘却自己所有的权利,而只愿看到他们的弟兄姊妹重获欢笑、平安,并且从他们的罪过中重获自由。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