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24

耶稣复活主日 (乙年) - 克服人最痛苦的胁迫——死亡

Image
  路24:1-12 复活节快乐!阿肋路亚! 复活节守夜是福音中最戏剧性的场景之一。那些前去敷抹耶稣的妇女,忽然发现她们置身于难以置信的情景中。厚重的大石被挪开,尸体不见了,她们倒看见两位天使对她们说祂已复活了,并往加里助亚去了。从这个空坟所掀起的传奇事迹,不单单只是基督的复活,还有跟随祂的人。教会就是建基于这个复活事迹,一如圣保禄所述:假如基督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仰也是空的。(格前15:14)。 藉著复活,耶稣战胜了死亡的权势。对任何生物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克服死亡的恐惧。要克服这种天生的倾向走向死亡,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本能去保护一些比自己来得更重要的东西。《国家地理杂志》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就捕捉了一只牝鹿和牠的幼儿。牝鹿对跳进河里任性顽皮的幼鹿无计可施。就在此时,牝鹿看见一只鳄鱼正朝著幼鹿而来,牠便不假思索跳到河中,好在鳄鱼袭击幼鹿之前把自己抛进鳄鱼的颚中。世上有一种超越自然的本能,比自我保护来得更强大,而这只牝鹿就是一个例证。 然而,耶稣步向死亡却非出于自然的本能,而是出于选择。耶稣多次自我剖腹,与死亡进行辩论,最后祂全然相信救赎的行动是必要的。当中最猛烈的诱惑就在山园的祈祷,祂滴著血做出了决择。祂无数次地想像自己的死亡,最终决意为势不可挡的爱而死,正如祂早前所述的: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3)。祂拥抱全人类作为祂的朋友,包括那些把祂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 死亡是最凶狠的胁迫,敌人常利用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来操控我们的决择。许多电影都使用这种手法来制造高潮迭起。若受害者选择死亡,他的敌人顿时就失去力量。因为当敌人无所不用其极地使受害者痛苦万分,而受害者却不为所惧拥抱痛苦时,敌人就再无任何混身解数可束缚受害者的决定了。死亡就此失去它的力量。「死亡!你的刺在那里?」(格前15:55)你已成为一只无剌的黄蜂了!再没有人会害怕你!耶稣教导我们活出福音的精神,为爱而死,比苟且偷生更有价值。殉道者无不喜乐地踏上这条路,永永远远地战胜恐惧和死亡的力量。 复活也使人类重返乐团一事成为可能的。因为贪婪和对权力的欲望而关闭的爱的闸门现已解封,爱的洪流涌进每一位按照福音精神而活的人的心中。甘愿受死的人无不相信天父使人复活的计划。当耶稣复活时,不只祂本人复活,还有祂一直以来所教导的整套价值全都活起来。祂所有的教导都因复活的事实而得到佐证。 复活的庆典

基督苦难主日(圣枝主日) (乙年) — 预言的戏剧性呈现

Image
 路 19:28-40 圣枝主日游行前的福音常常是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尽管当日主要的福音是耶稣受难的始末。荣进耶路撒冷是耶稣被判处极刑前的最终背幕。 当时正值逾越节,耶稣带著一大群跟随者从加里肋亚走了大约一百公里的路来到耶路撒冷。像这样的朝圣旅程,村庄或城镇的人大多一起上路。此外,耶稣已被认为是加里肋亚的领袖,并且有一定数量的跟随者。耶路撒冷的人都对他们的到来啧啧称奇。 大约20年前,另一位名叫犹大的加里肋亚人来到耶路撒冷造反罗马。圣殿的掌权者对罗马人如何歼灭杀害他们的事记忆犹新。犹大也给犹太人留下一种哲学之道:他们是由上主统治的。而大多数的人对这个想法都予以支持。圣殿当局十分清楚如果再发生另一个叛乱,圣殿和所有圣物都将会被罗马人完全充公。因此,他们都害怕耶稣和祂的同伴有造反之意! 有别于一般骁勇善战骑马的君王,耶稣骑著一匹毫不起眼的驴驹进入圣殿范围。我们只有从《玛窦福音》中所描述的母驴 (donkey) 和小驴驹 (colt)(两只牲畜而非一只)才能明白「君王骑著小驴驹」这一象征的整个意义为何。这一段直接引述了《匝加利亚》第九章第九节中的两只牲畜。驴驹和牠的后裔就是犹太教和它的支流——教会的预象。耶稣骑著驴驹进城不仅让人忆起先知所预言默西亚将骑著驴驹而来,也让人想起祂将以和平的方式接管耶路撒冷。当时的犹太人必定把匝加利亚先知的预言牢记在心,因为在罗马人的压迫下,空气中弥漫著对默西亚来临的期待。 前一段经文(匝9:8)则讲述圣殿的占领。因此,那里的人心中都默默地上演著一出剧,就是耶稣将从罗马势力以及半犹太裔人黑落德中永远且和平地接管圣殿!祂将以和平之王之姿驾临。匝加利亚的预言仔细耀目地带出了整出戏剧,就是从耶稣荣进京城、上橄榄山,以及审讯期间的对话,都一一应验了,并且在他们眼前上演著。无疑地百姓都视耶稣为默西亚。 给耶稣戴上默西亚的光环,正是大司祭和他的同伴所害怕的地方,而他们的阴谋就是要从百姓的脑海中彻底地消除这个概念。他们试图以加里助亚人的身份来定耶稣的罪,好使人疑惑默西亚不会是来自加里肋亚的。对圣殿的掌权者来说,保护圣殿和商业才是至关重要的!默西亚不应在此时出现! 百姓都期待耶稣会实际地接管耶路撒冷,并且从此地展开祂的统治。若你从字面上的意义去阅读匝加利亚的预言,确实如此。甚至门徒也是如此相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明白到门徒在上耶路撒冷时到底在争论什么。到

四旬期第五主日 (乙年) — 救赎的苦难:一粒麦子死去以拯救多人

Image
  若 12:20-33 耶稣在受难前最后一次来到耶路撒冷。祂荣进耶京后,耶路撒冷的领袖便密谋如何镇压这个可能会起议的加里肋亚人,以保存他们的权力平衡,同时提防罗马人完全接管他们。 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上,耶稣去了拉匝禄的家,而我们在那里看到犹达斯公然地反对耶稣怎样处理香液一事,以及他如何以照顾穷人为借口与祂争辩。从那时起背幕已设好,那些在光荣最终幕担演的人都纷纷扮演著他们的角色。 在今天的福音,我们看到希腊人透过两位宗徒接近耶稣。有趣的是,那两位宗徒的名字是希腊名字。从希腊人来访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中,耶稣看到了祂的团体未来的模样。当他们到达耶路撒冷时,耶稣读懂祂最后的救赎行动的时辰到了。祂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一位加里肋亚的领袖,此刻前来寻找身处耶路撒冷的祂的人是希腊人。希腊人代表后来将进入跟随祂的人的团体的非犹太人。边界已被跨越;界限被已冲破,祂正走向「全球」。然后有声音自天上来:「我已光荣了我的名字,我还要再光荣它。」耶稣告诉希腊人这声音是为他们而来的,以确认他们在逾越节的朝圣旅途上与真神相遇了。 耶稣的其中一个「烦恼」,或更好说「极度痛苦」,就是关于「光荣的十字架」。祂受诱去逃避它。祂几乎要大声辩论是否要接受在十字架上的苦杯。然后祂公然决定,他会接受十字架上的光荣过程,因为祂明白到祂的使命与这个过程息息相关。接著,祂对即将来临的苦难作了最后的预言。祂将这种牺牲比喻为一粒麦子的果实,麦子腐烂后赋予许多谷物生命。除非人愿意牺牲自己走这一趟腐朽(受苦和死亡)的过程,不然不会结出灵性的果实。整个救赎苦难的灵性宏伟建构就是建基于这个思想上:牺牲和苦难将带来救赎。 值得我们深思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十字架是无可避免的吗?是耶稣亲自选择的吗?还是偶然的决定?或是强加在祂身上的?福音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这十字架是耶稣自己选择的,比拉多只是扮演著执行天主的决择的角色而已。这是基督君王的选择,君王的决定。地上的统治者只是执行者罢了!若耶稣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那么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就与祂身旁的两个强盗无异。十字架是统治者给他们的惩罚。相较之下,耶稣自愿承受苦难的决定才是使其带来救赎性的原因。要使苦难具有救赎功效,必须是出于自愿和出于爱! 默想耶稣如何勇敢地实践祂所宣讲和教导的精神,将大大地促使我们基督徒的决心。祂认为为了这些精神而牺牲生命是值得的,而祂所树立的榜样被许多殉道者效仿跟随,

四旬期第四主日 (乙年) — 神圣之光,引领我从黑暗走向光明吧

Image
  若 3:1 4-2 今天的福音是关于耶稣和耶路撒冷一个犹太领袖尼苛德摩之间一次冗长的学术对话。 尼苛德摩被描绘为一个夜间来见耶稣的人。黑夜是一个非常适合邪恶的背景,人在黑暗的笼罩下做尽一切丧尽天良的事。我们读到关于黑夜其中一段最让人感到心痛的句子就是来自若望福音:「犹达斯一吃了那一片饼,就立时出去了:那时,正是黑夜。」(若13:30)他从光明中走向黑暗。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对比不毫不含糊,一个正走向基督之光;而另一个则从光走向黑暗。 耶稣教导尼苛德摩藉著水和圣神重生的必要性。重生是指人生价值和观点的实质转变。实质转变是岩石在受到高温和高压下所产生的一种变化,是煤变成钻石和普通岩石变成大理石,或是天生残缺的人成为具有非凡成就的人的一个过程。重生需要大量的牺牲和坚强的意志,忘却我们一些旧有的观念,并且接受与福音一致的新价值。要活出这些新价值并非易事。抛弃新的价值、走向黑暗、得过且过常常是我们的诱惑。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会坚守福音的价值来克服这些诱惑。 耶稣在与尼苛德摩的讨论中向他揭示在旷野中被高举的铜蛇是基督被高举在十字架上的预象。耶稣此刻要暗示的是,所有人都会被罪恶的蛇打击,没有人能够逃脱。然而,基督将成为救恩的新源头。凡「举目仰望祂」的人必会获救。仰望基督并非指望著十字架上的基督就会得救,而是指转向基督,在基督内重生,如同尼苛德摩一样走向光明。 这位尼苛德摩在若望福音中再出现了两次(若7:50;19:39)。两次他都以走在光明中的姿态行走。当耶稣在公议会受审时他介入其中,为耶稣应得的公平聆讯提出上诉。他被人嘲笑,可是他却没有因此背弃耶稣。他仍然与耶稣在一起,坚守从第一次与耶稣会面中所学到的价值。而在第二次中,我们看到他与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和其他人一起为耶稣的葬礼筹办最后的礼仪。他是一个来自漆黑的人,却带著光明(顿悟)回去。 对学者来说尼苛德摩是一位特别的圣人。藉著他对天主巨细无遗的认知,他来到耶稣跟前。他并不缺乏知识,但他意识到他所拥有的知识不能救赎人。知道很多关于天主和教会的事会让人感到喜乐和理智上的自傲,但认识基督却是另一回事。一个人要接受他的信仰是错误的,需要谦逊、愿意聆听,并乐意从街上和路边认识基督。 今天的经文包括了被誉为圣经的金句。整个救恩计划总括在若望福音第三章第十六节: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以拯救人类,并赐予我们永生!圣父的舍弃涉及为

四旬期第三主日 (乙年) — 清理圣殿

Image
  若2:13-25 今天我们读到清理圣殿的福音。那时正值逾越节,人们从四方八面赶来庆祝节日。对犹太人来说,一生中最少一次前往耶路撒冷朝拜是宗教实现化的大事件。耶稣也多次从加里肋亚步行数百公里到耶路撒冷去,或许每年如是呢! 约莫二十年前,祂曾经来过这座圣殿,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只有十二岁的祂却和圣殿及城里博学的经师辩论,忘记了要返回纳匝肋。当玛利亚和约瑟四处寻找祂时,祂的回答令所有人都奇怪不止:「这是我父的家;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一般人很容易就认为这是一个过早踏入反叛期的孩子不成熟的回应。而现在,我们在这里再次见到祂,才明白当年的话并非出于幼稚,而是坚定的信念。现今,祂不再是小孩子而是成人,对自己的使命有更深彻的认知:把天主的圣殿恢复到原初的圣洁。 这一次祂意识到殿宇成为了商场,就变得激烈起来,把桌椅推翻、倾倒银钱,并用鞭子把商人赶出去。有些人质问祂,要求祂显神迹来证明祂有权这样做。祂便告诉他们把这座圣殿拆毁,三天之内祂要把它重建起来。圣史随后作出了评论,以免人遗漏本文的中心思想:祂所说的圣所是指祂自己的身体。这则注释,为教会在灵修上留下了恒久的痕迹。圣保禄一再提醒我们,我们都是永生天主的圣殿,原初就是这样。我们的身体由土造成,天主把祂的圣神吹进我们的体内,然后我们就活起来了。亵渎圣殿是耶稣所不能容许的事,我们身体的圣殿亦然! 在印度教传统中,寺庙相等于身体。寺庙的每一个部分犹如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有头、脚和掌。有趣的是,寺庙最圣神的地方被称为子宫!看看身体神圣的概念如何在不同的传统中被同化!它们都把身体视为殿宇啊! 耶路撒冷的当权者视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及随后清理圣殿的行动为加里肋亚人的起义,并引发一个宗教和政治的危机。耶稣将为此赔上自己的性命。但现在,有班同情者相信祂,他们大多出于看到耶稣显的神迹而相信祂。耶稣却拒绝被这种奉承使之飘飘然,祂没有在危机时寻求必要的当地支持,反而无视它们。 为什么祂要这样做呢?圣史告诉我们,耶稣太了解人性了。那么祂所了解的人性是什么呢?或许祂明确知道这些只相信神迹的人,不会因祂所宣讲的天国的精神而转变他们的生命。耶稣对相信神迹的信徒的谨慎态度,邀请我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信仰。我们的信仰只为寻求奇迹吗?耶稣邀请我们做信仰的学徒,把我们的价值观与天国的精神保持一致。天国的精神要求我们积极地实践爱德、怜悯、宽恕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