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三主日 (乙年) — 清理圣殿


 

若2:13-25


今天我们读到清理圣殿的福音。那时正值逾越节,人们从四方八面赶来庆祝节日。对犹太人来说,一生中最少一次前往耶路撒冷朝拜是宗教实现化的大事件。耶稣也多次从加里肋亚步行数百公里到耶路撒冷去,或许每年如是呢!

约莫二十年前,祂曾经来过这座圣殿,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只有十二岁的祂却和圣殿及城里博学的经师辩论,忘记了要返回纳匝肋。当玛利亚和约瑟四处寻找祂时,祂的回答令所有人都奇怪不止:「这是我父的家;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一般人很容易就认为这是一个过早踏入反叛期的孩子不成熟的回应。而现在,我们在这里再次见到祂,才明白当年的话并非出于幼稚,而是坚定的信念。现今,祂不再是小孩子而是成人,对自己的使命有更深彻的认知:把天主的圣殿恢复到原初的圣洁。

这一次祂意识到殿宇成为了商场,就变得激烈起来,把桌椅推翻、倾倒银钱,并用鞭子把商人赶出去。有些人质问祂,要求祂显神迹来证明祂有权这样做。祂便告诉他们把这座圣殿拆毁,三天之内祂要把它重建起来。圣史随后作出了评论,以免人遗漏本文的中心思想:祂所说的圣所是指祂自己的身体。这则注释,为教会在灵修上留下了恒久的痕迹。圣保禄一再提醒我们,我们都是永生天主的圣殿,原初就是这样。我们的身体由土造成,天主把祂的圣神吹进我们的体内,然后我们就活起来了。亵渎圣殿是耶稣所不能容许的事,我们身体的圣殿亦然!

在印度教传统中,寺庙相等于身体。寺庙的每一个部分犹如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有头、脚和掌。有趣的是,寺庙最圣神的地方被称为子宫!看看身体神圣的概念如何在不同的传统中被同化!它们都把身体视为殿宇啊!

耶路撒冷的当权者视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及随后清理圣殿的行动为加里肋亚人的起义,并引发一个宗教和政治的危机。耶稣将为此赔上自己的性命。但现在,有班同情者相信祂,他们大多出于看到耶稣显的神迹而相信祂。耶稣却拒绝被这种奉承使之飘飘然,祂没有在危机时寻求必要的当地支持,反而无视它们。

为什么祂要这样做呢?圣史告诉我们,耶稣太了解人性了。那么祂所了解的人性是什么呢?或许祂明确知道这些只相信神迹的人,不会因祂所宣讲的天国的精神而转变他们的生命。耶稣对相信神迹的信徒的谨慎态度,邀请我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信仰。我们的信仰只为寻求奇迹吗?耶稣邀请我们做信仰的学徒,把我们的价值观与天国的精神保持一致。天国的精神要求我们积极地实践爱德、怜悯、宽恕和慈悲。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甲年) — 纠正近人之前且看自己的意图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甲年) — 不想失去生命就得献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