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追思已亡--接纳我们内心生者的静默

 

若望福音6:37-40

 

 

今天,我们追念亡者,不经意间,我们也被领去直面他们给我们留下的生者的沉默。追思亡者,不只是在礼仪上的追念,更是在灵性上的清算,此时,帐幔变得很薄,我们被邀请直面死亡的奥秘,我们不应把死亡看作终结,而是一个门限。我们不是带着答案而来,而是带着痛苦而来。我们不是带着确定而来,而是带着渴望而来。在这神圣的期盼中,我们听到耶稣说:“凡到我这里来的,我都不会拒绝 …… 在末日,我要使他复活。”这不是情感上的安慰,而是激进的恩许。可是,如果要领受这个恩许,我们必须先经过一片令人感到失落和悲伤的地方,而不是绕道而行。

 

悲伤揭露出我们想要掌控一切的幻想。它剥夺了我们井然有序的神学思想,迫使我们去问:我真的相信复活吗?我是否相信天主的爱,比死亡更长久?我是否能修复那些逝者留给生者修补的残缺?这些都不是抽象的问题。这些是在静默中浮现出来的问题,当我们触摸到一张照片,当我们听到一首熟悉的歌,当我们想起一句晚说的话,或还没有给予的宽恕,这些问题,就随之而来。在今天的福音经文中,耶稣提供的,不是路线图。祂把自己给了我们。“这是我父的旨意 …… 凡看见子并相信的人,就能获得永生。”我们不仅能在光荣中看见天主子,也能在我们哀叹的悲伤中,我们逝去的亲友的脸上,在无法麻痹的痛苦中看到天主子。

 

尽管这一幕没有出现在今天的福音经文中,可是,有关税吏的比喻在此与之呼应。比喻中的税吏,他站在圣殿,不敢举目望天,这不是因为他感到羞愧,而是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改变源自真理。同样,追思已亡礼仪日邀请我们站在记忆的圣殿,向祂祈求说:“主,我想念他们。我辜负了他们。我对他们的爱,并不完美。求祢怜悯他们。”这样的祈求 ,并不是软弱,而是天主医治的开始。在我们中间的法利赛人,他们想使悲伤井然有序,使之神学化,产生效力。在我们中间的税吏知道,悲伤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接受的奥秘。

这个奥秘,并不贫瘠,而是丰富的。它孕育了怜悯,软化了一颗评判的心。它教导我们温柔地与哀悼的人相处。每当我们使悲伤产生实效,我们就会变得更有人性化。我们就开始明白:复活不是我们要牢记的教义,而是与生者的联系。我们开始理解,逝者并没有离去,他们融入我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伤痕,他们未完成的歌曲,都与我们所做的选择,我们的祈祷,我们更深的爱中不断回响。

追思已亡并不只是与逝者有关,它更与那死于我们内的休戚相关:我们担心自己不会受人疼爱,我们害怕自己不会被人所爱,那阻碍我们与人修好的骄傲,那我们自以为还有时间推迟去爱的错觉。耶稣给我们许下复活,可是,死亡是复活的前提。今天,为使我们能复活,我们应该把哪些执念,怨恨,自欺埋葬起来?我们必须摘下哪些面具?我们必须大声道出的真相又是什么?

也许这一天也是一份宽恕逝者的邀请。将他们从我们痛苦中所扮演的角色中释放出来。不再苛求他们完美无缺。在此过程中,宽恕我们自己——宽恕我们说过的话,宽恕我们未曾说过的话,宽恕我们不完美的爱。福音经文并非要求我们假装。它要求我们相信。而若望所指的“相信”并非理智上的认同。它是屈服。是信任。是愿意让爱做最后的裁决。

让我们点燃蜡烛,不仅是为了逝者,更是为了我们愿意舍弃的肢体。让火焰成为我们的祈祷:“主啊,燃起我内心的真善美。烧尽那些无法进入永恒的杂质。”让光明替言语无法表达之处发声。让它在我们默默承载的名字中闪烁。让它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希望死亡并非故事的终结。

 

当我们离开墓地和追念逝者的场所时,愿我们对逝者的记忆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如风一般轻盈。愿他们的生命激励我们活得更充实、更真诚、更温柔。愿我们成为自己所渴望的复活。愿我们成为自己所寻求的怜悯。愿我们成为耶稣应许的生动体现:“凡到我身边来的人,我都不会拒绝。”

 

今天,救主邀请我们带着你的忧伤、你的疑问、你未完成的故事、你的渴望,来到祂面前。要知道,在基督里,没有一样是多余的,甚至死亡也不是。尤其是死亡,在基督里,每一处伤口都可以成为一扇门,每一次告别都可以成为一个开始。每一个灵魂——你的、我的、他们的——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乙年 - 吃我的肉与活我的话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丙年) — 鼓起勇气,抬起头来

将临期第四主日 (丙年) — 两位女性的历史性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