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22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丙年) — 筵席礼仪

Image
  路14:1, 7-14 就像格林多的团体在擘饼(主的晚餐)时遇到有关等级和次序的问题(格前11)一样,路加身处的团体好像也面临著同样的问题——就是有些人争选首席。因此福音中耶稣的这个比喻,正好可以拿来解释「不应争选首席」这一道理给群众听。把这段经文置于圣体圣事的背景之下来理解,更有截然不同的意义。不过这一点我们稍后再回来看看,现在则让我们尝试理解支撑筵席和食物分享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筵席礼仪。在大多数的文化中,座席的次序极具阶级性,但也有一些文化在食物面前不具阶级观念。然而宴会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引发社会地位。若然只是关于食物,没有人会在意座席的次序安排。如果你坐在哪里都能享受到同样的美食,那么坐金椅或木椅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宴会有别的目的。许多人类学家已经证实,食物分享对建立和维系社会秩序和架构起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什么食物、如何提供、何处提供、提供给谁、与谁进食都隐含著重要的社会准则,而且需要非一般的洞察力才能来解读。 在一些以「避免他人受辱」为人类行为主要动机的文化中,安排某人坐在不适当的席位或不适当的宾客之中等同丢尽颜面,羞辱客人。宾客座席的安排必须谨慎处理。在昔日的印度(有些地方直到今天仍是),种姓间即使是借用炊具也是一种禁忌。种姓阶级较低的人,通常在房子外的庭园才能获得食物。他们把一块叶子放在小坑上,让弯曲的叶子承著米粥。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被种姓阶级较低的人的文化和习惯所沾染。看看人类能变得多么不人道啊!耶稣愿意打破犹太人分享食物的禁忌,使之成为人类效仿的模范。 我们可以从耶稣如何安排和参加筵席来更深入理解这段福音。当中有两个独特的筵席——最后晚餐和匝凯家中的筵席。这两个场合均带出了天国极其重要的精神。耶稣在最后晚餐时,把自己作为食物交付出来。然后祂为门徒洗脚,以此惊人的举动来教导他们谦逊。而在另一个筵席,耶稣亲自来到匝凯家作客。匝凯因为认识到基督,便舍弃一切,认为这都是值得的。当基督成为食物时,一切便索然无味;当基督成为财富时,一切便失去价值。 耶稣与匝凯和其他税吏进食的事让法利塞人皱起眉头。法利塞人指责耶稣,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与税吏和罪人一起进食。然而耶稣却轻松地从法利塞人和被称为罪人的家中来去自如。法利塞人慢慢发现,他们难以和耶稣同桌共食,因为祂向罪人伸展友谊。同桌共食代表著习惯和地位上的分享。当耶稣享用著罪人的食物时,严谨的法利塞人相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丙年) — 减轻行装,舒适自在

Image
  路13:22-30 我们从这篇福音中可以清楚看到,初期基督徒团体一直关注著天国将要来临一事。不过这句话的概念,常常在不断被重复使用时削弱了。天国是指建立神圣的王权。所以从当时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相信耶路撒冷就是天国的首都。天上的耶路撒冷这个概念,就是对耶路撒冷的缅怀演变而来。只有被选的人才属于天国,并非所有人。 那么,谁能进入,谁又将被遗留在外呢?路加在福音中以这个问题来处理他团体间的焦虑。想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同时明白耶稣与从加里肋亚跟随祂的一大伙人一同前往耶路撒冷的背景。群众对天国将会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图像,在他们越来越靠近耶路撒冷时与日俱增。 「将有从东从西,从北从南而来的人」这句话是引述自依撒意亚先知书(依42:5-6),它把群众的执著放在复兴耶路撒冷的背景之下。一如依撒意亚先知所预想的,将在耶路撒冷举行盛筵庆祝胜利(依25:6-12)。加里肋亚的跟随者脑海中所推演的故事,就是作为默西亚的耶稣实实在在地复兴耶路撒冷。不过耶稣为他们所准备的意义是属灵的,复兴耶路撒冷和天国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对耶稣而言,天主的王权一如祂首次在纳匝肋会堂所宣讲的一样,是为释放天主子民(路4:14-21)。自文明开始以来,神圣的转化一直是人类行为的模式之一。耶稣心目中的普世性复兴,目前似乎已经顺利被转化了,并赐给伴随祂的人一个名为耶路撒冷的地方。 当耶稣对他们说要由窄门而入时,那些跟随祂的人脑海中所想到的或许就是耶路撒冷城墙的窄门,即有关骆驼穿过针孔的故事(玛19:24)。此门可能是在城门大闸关上时,为给城内带来物资时所使用的。由于这门过窄,商人们必须卸下骆驼身上的物资,手拿进去。只有当骆驼没有任何负载时才能穿过。 不过耶稣仍然是在谈论属灵上的意义。那些因财富和自尊而自我膨胀的人,必须先卸下它们才能进入天国。如果你有太多累赘便需要时间去卸下和重新装上,这样可能就会赶不及赴筵。故事中的主人对姗姗来迟的人作出了非常严厉的审判。他们有的是宣讲者,有的是驱魔人,然而他们都负载著沉重的包袱因而赶不及筵席。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家铁路公司的广告:「减轻行装,舒适自在。」人生就是一个旅程。如果我们装载太多东西,不论好坏,都会成为旅途上的累赘,成为沉重的负担。放下人生旅途中曾经作过的善事,以及那些被背叛、失败和伤害的记忆是明智的。轻身上路吧。 不论我们装载什么上路,都必须惠及他人。想必你曾听过修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丙年) — 熾熱的精神

Image
  路 12:49-53 耶稣有时候会讲一些艰深的比喻,正如今天福音中论及火的比喻一样。在罗特的故事中,火是毁灭的标记(创19:1-29)。在《默示录》中,至少有一大半记载都隐含著火的隐喻。不过,火在圣经学上最重要的含意是净化,比如黄金在火中被炼净一样。依撒意亚先知称述:有一位天使拿著自天而来的火炭接触他的口唇来消除他的邪恶,随后他就准备就绪,被上主派遣执行使命(依6:5-8)。这就是炼净之火。火也象征圣神,一如五旬节的经历。在近代文学中,火代表激情和深邃的欲望。 确认耶稣在此使用火的意图,对理解这段经文至关重要。有些基督教派按照字面来解释,把最后审判描绘为布满火坑的景象,很多罪人被推进火坑中。这些按字面解释的,根本无法说明耶稣所教导我们的,天主是慈爱和眷顾人的大父。而且这种解释未能说明,若果耶稣是为把火投在地上,为何祂在世时连一片树叶都没有烧掉呢?记得门徒曾经说要叫火自天降下,焚毁人吗?耶稣为他们这个愚蠢的提议斥责他们(路9:51-56)。所以,只按字面来解释圣经欠缺心思熟虑。 那么火的含意是什么呢?净化剂是我们在这个隐喻中能作出最怡当的解释。黄金中最坚硬的杂质要透过火才能炼净。同样,那些深深嵌入我们生活中,隐藏在我们深处的不纯杂质,一样需要被净化。而帮助我们辨别善恶的火就是圣神,五旬节中圣神就取了火舌的形象。 改变自私自利的行为是我们必须经验的最大考验。打从我们领受圣神那一刻起,这场试炼旋即展开。想想耶稣在受洗时充满圣神,然后就被圣神领到旷野里去,接受各种私欲偏情的试验。祂在没有屈服于自我的欲望之下全身而退。圣神就是那把试验和洁净我们的火。玛窦和路加福音不约而同地把洗礼和火相连在一起(玛3:11;路3:16)。那个并不会把我们的良善吞噬的火就是圣神。 此刻,想必会让你回想起梅瑟经验到火荆棘的故事。他看到焚而不毁的火荆棘,经验到这把火开始在他内燃烧起来,使他开始以别人的益处而行动。当初梅瑟出于害怕而逃离埃及人,但在经验火荆棘之后,他变得勇敢起来。这火净化我们,使我们摆脱私欲偏情。一旦这种自我满足的火被扑灭,为天主而工作的新火随即油然而生。梅瑟从这个经验中,取得了勇气为以色列子民而行动。 门徒在五旬节经验到火舌之后,同样突然间充满了勇气,无所畏惧地向意图把他们逮捕而挑衅他们的人讲话。这火就是圣神的形象,祂净化我们的私欲偏情,而大多数的私欲偏情是根植于害怕和焦虑。 不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丙年) — 警醒行动

Image
路 12:32-48  耶稣在今天福音中,承接了上一周的主题——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上周耶稣以糊涂富人的故事来指出,天国比人世间任何产业和财富都来得更为宝贵。今天,主耶稣进而邀请门徒为天国做好准备,就是变卖所有来施舍穷人。此文源于初期基督徒团体相信主的日子很快就会来临,因此他们要做好准备。 在讨论天国的财宝之前,我个人被耶稣称呼那些跟随祂的人为「小小的羊群」而感到逗趣。耶稣意识到教会规模的微小,并且可能会维持其细小的数目。有些生物仅靠后代的数量赖以生存。螃蟹、鲑鱼和海龟就是靠数量得以存活,而沙丁鱼和鲭鱼则依赖数量来生存。即使被海豚和其他大型掠食性鱼类吞食牠们中的一大部分,总有残余能幸存下来。然而,耶稣不取决于量。记得祂曾给我们说过,牧羊人为了寻觅那遗失的一只羊而丢下九十九只羊的故事吗?(路15:3-7)祂认识的只有一少撮,犹如食物中少许的盐,又或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仅是小量就足以让世界获得味道和光明。祂所需要的跟随者正是这样。 可是微小却能瘫痪人,使人认为自己无足轻重,做任何事都是微不足道,毫无效益,以致他们无所作为。耶稣提醒这一小小的羊群,运用自己所有的资源来照顾别人是重要的。这就是开启无与伦比最极致的宝藏——天国的产业的钥匙。 只有那些全神贯注把天主和天国放于首位的人,才能担负耶稣的挑战,变卖自己所有的一切。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学家特别关注弗洛伊德式错误,即不经意地说出笨拙、尴尬的话。这些话语通常是占据大脑的成见。耶稣以绝对的格言:「你们的宝藏在那里,你们的心也必在那里。」来解读人的思维,借此带出那些占据大脑的成见。一个人所认知的宝藏可从他所关注,或从高频率和持久性中分析出来的思想而识别出来。有时候,人对自己真实的思维成见浑然不知。我忆起之前曾与一位吸毒者进行交谈,正如他自己所解释一样,明显地他从早到晚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如何挣得再次注射毒品的钱。然而,他决不承认自己已经上了瘾!当一个人满心渴求天国时,那么他就准备好要变卖一切。 主耶稣鼓励人变卖一切的福音常常被误解为无须工作和行动。若然主的日子快将来临,那么努力工作赚取食物和储蓄钱财也是徒劳无益。无所作为的人以「主在未收割的日子就来临,那么播种也是徒劳」的倒退思想来争辩。事实上,当时在得撒洛尼就有人相信无所事事正是在预备主的日子。圣保禄劝戒他们要安定地专务己业,别干涉他人的事。(得前4:11) 赴婚筵的主人的比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