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23

常年期第四主日(甲年) — 成为真正的神贫

Image
  玛5:1-12 今天的福音由八端真福组成。尝试从这篇短文中以一个反思来默想整个真福八端可谓徒劳无益。相反,我们来集中看看首端真福:「神贫的人是有福的」。这端真福的解释多到难以估计。 有些解释称乞丐、被剥削的人为天主所喜悦的,应该确保所有人都变得像他们一样。这当然是荒诞无稽、离经叛道的解释。上主所愿意的人类,即祂的儿女,并非贫穷,反而是「没有一个贫乏的」(宗4:34)。 其他人则认为「神贫」是指那些仍保有其产业权属的人,却不被财富占有,且慷慨分施给较不幸者的人。然而,哀矜——甚至被一些(罕见的)经文所推崇——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新的正义」;它并没有解决资产分配不公的根本问题,因为这个概念认定世上存在著富人和穷人。 巩固我们正义的「各有所属」原则看似英明和睿智,然而却源于一个错误的前提:某物属于某人。但事实上,一切皆来自天主:「是祂在海洋上奠定了大地,是祂在江河上建立了全世。」(咏24:2)人只不过是物件的管理员,且将要为其管理的交帐。 我们使用的一切所有格形容词都表达了一种错误的现实观念:倘若一切皆来自天主,那么谈论什么我的、你的、甚至我们的就毫无意义,皆因一切都是出于造物主。 在财物方面,耶稣从未展现出如同愤世嫉俗的哲学家所特有的轻蔑态度。对祂来说,「不义之财」在分施给穷人时便成为好的东西(路16:9)。尽管祂从未作出谴责,却把它视之为威胁,就是「很多人无法逾越进入天国的障碍」(玛19:23)。一个人越是受宠,拥有越多的东西,就越容易受诱惑,把心系在这些东西身上,想据为己有,为己所用。 对于那些愿意跟随耶稣的人,即希望成圣的人,耶稣要求彻底的弃绝。「你们中不论是谁,如不舍弃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门徒。」(路14:33) 正是在这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以分享天主给我们所有的一切来阅读真福八端。 耶稣并没有高举贫穷。祂在阐述时加上「精神上的」贫穷,清晰表达了不是所有贫穷的人都是有福的。只有那些以自由意志弃绝自己所有的一切,并按天主的计划管理资产的人才是有福的。 神贫的人指的是那些决定不为自己而拥有任何东西,并将他们的一切分给别人的人。请细心留意:福音中的贫穷并非指一无所有的人,而是不把任何物品据为己有的人。 悲惨的人不一定就是「神贫」的人。即那些咒骂自己和别人、那些试图透过暴力和欺骗来改善自己状况、那些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成就自己,或那些编织终有一天能赢取富贵赫

常年期第三主日(甲年) — 外邦人之光

Image
  瑪4:12-23 今天福音的第一部分讲述了洗者若翰结束使命的一幕。耶稣从纳匝肋搬到葛法翁去了。葛法翁是个渔夫和农夫的村庄,沿着革乃撒肋(加里肋亚)湖的西岸延伸了大约三百米。在加里肋亚,住着有被以色列人看作是一半外邦人的人,因为他们的出生,是许多民族混种而来。他们被看作生活在黑暗和无知中的百姓。 在那近三年,葛法翁几乎成了祂活动的中心。住所的改变 —— 一个极其微不足道的事实 —— 玛窦在他的神学观中,把这解读成:“生活在黑暗中的百姓,看到了一束浩光:一束光明,已经照射在生活在死亡下的人身上。”(参看:玛4:16)耶稣所选择,首先领受祂的光的,不是纯种的犹太人,而是那些被排除的,被疏远的人。 在福音段落的第二大段讲述了四位门徒的蒙召,与其说这是一段叙述,还不如把它看作是段教理讲授。圣史希望门徒能明白,对耶稣邀请我们跟随祂说“是”的意义。这就 是一个预表,是人皈依天主的实例。 《玛窦》表明:耶稣是不间断游动的。蒙召的人必须意识到:赏赐给他的,决不是任何休息,他的旅途,一刻都不会停止。耶稣所想的是:人要一生,日夜跟随祂,没有一刻,不度奉献生活。 人对耶稣的回应,必须如同伯多禄、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一样迅速而又慷慨,他们“立刻舍下他们的网,他们的船,他们的父亲,跟随了祂。” (参看:玛4:20)人撇下自己的父亲,不应当被人误读。这绝不意味着:任何成了基督徒的(或告选择度虔敬和奉献生活的)必须忽视自己的父母。在犹太百姓中间,父亲是与祖先联系的象征,是对传统的依附。正是这种对过去的依赖,成了人接纳新奇福音时,必须打破的障碍。每个人的历史,传统,文化,必须受到尊重,受人重视。然而, 我们知道:并非所有人的习惯,习俗,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与基督的讯息完全相符。 耶稣的要求,戏剧性地与初期基督徒蒙召作出的选择相联:他们选择成为门徒,就会被家人弃绝,被父母误解,被逐出会堂,被自己的民族所排挤。为所有人来说:撇下父亲,意味着要放弃一切与福音不相容的事物。 耶稣在祂对众人邀请跟随祂的话中加上一句:“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参看:玛4:19)这个景象,取材于首批宗徒完成工作时的景象。按照圣经象征学来说:大海是魔鬼,灾殃,以及一切与生命相对事物的住所。大海深奥,黑暗,危险,神秘,让人感到可怕。水怪在大海中生活,甚至训练有素的水手,在大海中也不能感到安全。 渔人的渔夫,意思是:他们要摆

常年期第二主日(甲年) — 召唤的天主

Image
  若 1:29-34 在今天的福音中,若翰看到耶稣面朝他来时,便喊说:「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1:29)。为何若翰要用如此独特的形象来描绘耶稣呢?在旧约中从未有人被称为「天主的羔羊」。这句措词标志著他艰巨而冗长的灵性旅程到达到了巅峰。事实上,它由全然的无知开始,若翰曾两次喊道:「我也不曾认识他」(若1:31; 33)。 若翰很可能受教于谷木兰的厄色尼派团体,因而他的灵修被他们同化。他认识历史,熟读经卷。他在投射逾越节羔羊,这羔羊的血被涂在埃及房屋的门楣上,拯救了他们的祖先免于天使的击杀,并预示了耶稣的命运,有一天祂要如同像羔羊般被祭献。圣史若望肯定想把同一的标记刻划出来:事实上这正是司祭在圣殿开始祭献羔羊之时。 依撒意亚先知书中第二次引用的「天主的羔羊」,为每个以色列人来说都耳熟能详——即上主的仆人。这亦是今天读经一所提及的。先知是这样描述祂走向死亡的:「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他为了承担大众的罪过,作罪犯的中保,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依53:7, 12)。若望把这个图像应用到耶稣身上。 洗者若翰想到第三个带有圣经依据的召唤:羔羊与亚巴郎的祭献休戚相关。依撒格和他的父亲一同前往摩黎雅山时问道:「看,这里有火有柴,但是那里有作全燔祭的羔羊?」,亚巴郎答说:「我儿!天主自会照料作全燔祭的羔羊。」(创22:7-8) 「看,天主的羔羊!」正是洗者若翰的回答。这羔羊就是耶稣,是天把祂赐给世界作为祭品,以代替应受惩罚的罪人。如同依撒格一样,祂是心爱的独生子,背著木柴来到祭献的地方。耶稣一如依撒格,甘愿为爱而交付自己的生命。 此刻有人或许会感到疑惑,洗者若翰两次转向耶稣断言说「看,天主的羔羊」时(苦1:29, 36),真的想起了以上三个圣经根据吗?或许并没有,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圣史若望抱持了这些想法。他想为他团体中的基督徒和我们提供一个教理讲授。 福音的第二段(若1:32-34),呈现了洗者若翰的见证。他认出圣神降下并停留在身上的那个人是「天主子」。对观福音亦有叙述耶稣受洗的场景(谷1:9-11),然而若望引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圣神不仅降在祂身上,更停留在祂内。 藉著耶稣,圣神进入了世界。任何反对势力都不能驱赶或战胜祂,圣神要从祂身上倾注到每一个人当中。这就是洗者若翰所宣告的「以圣神施洗」(若1:33)。 若望打从福音的首端,就想透过洗者若翰向门徒宣告这个希望和喜

主显节 (甲年) — 为万民闪耀的明星

Image
  玛 2:1-12 主显节主日的读经总是关于三王来朝,来自东方的贤士找寻万王之王、降生成人的天主。自教会初期,三王就引起信众浓厚的兴趣,亦是早期基督教艺术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许多令人愉悦和感人肺腑的传说都围绕著神秘的三王而诞生。然而这些故事必须与福音明确区分,以免损害圣经本来要传达的信息。玛窦论三王为所有外邦人的象征,他们远在犹太人自身张开灵性的目光之前,就已看到基督之光。 人们普遍认为星星会随著一位伟人的诞生而出现:大星星为富人、小星星为穷人,昏暗的星星为弱者。慧星的出现则被认为是新生王降临的标记。许多天文学家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考察两千年前天上是否有一颗非常明亮的星恰巧出现在基督诞生之时。他们的努力令人钦佩。不过,天文学家在阅读玛窦福音时应该一望而知玛窦并非暗指天文现象。贤士们从耶路撒冷前往白冷时,看见那颗星走在他们面前,那颗星⋯⋯由北向南,十分诡异!所有的天体都是从东向西移动。玛窦所指的星并非从天上而来,而是出现在旧约中的《户籍纪》。在《户籍纪》第二十二至二十四章中,我们看到东方的术士巴郎,一如今天福音中的贤士,均来自东方。 玛窦强调出另一个特点:如果犹太人没有用他们的经卷为贤士们指示道路,贤士(外邦人的象征)就永远不能来到基督跟前。以色列是所有民族救赎的中保。通俗的虔敬行动,被应用到贤士每一个具象征意义的礼品上:黄金代表公认耶稣为君王;乳香代表在祂的天主性面前朝拜;没药唤起我们祂的人性——这种芳香的树脂将在耶稣苦难时被回想起来(玛15:23;若19:39)。 甚至那些坐骑的故事也并非无原无故被编出来。正如读经一所述「成群结队的骆驼和独峰驼」从东方而来(依60:6)。有别于那些默想和喜乐于主亲自把救恩揭示给自己的牧人,贤士俯伏朝拜(玛2:11)。他们的姿势令人想起宫廷的礼节——俯伏亲吻君王的脚,或在神像前亲吻土地。因此,外邦人承认白冷之子是他们的君王和天主,并向祂献上礼品。 贤士们成为世界各地被基督之光引领的民族的象征。他们是教会的图像,由各民族、各支派、各语言和各邦国所形成。加入教会并不代表放弃一个人的身分,也不代表屈服于不公义和错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民族都保留了他们的文化特征,这样他们便丰富了普世教会。没有人富有到不需要任何东西,也没有人穷到什么也不能奉献。 诚蒙Fernando Armellini, SCJ 供稿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