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23

基督苦难主日(圣枝主日)— 死去的麦子要结出生命

Image
玛26:14–27:66 四旬期最宝贵的教训是:天主并没有奇迹般地将基督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祂没有阻挠发生在祂圣子身上的不公义和死亡。天主藉著圣子给我们显示了战胜魔鬼并非靠奇迹的介入,而是靠消除作恶的能力,即使需要穷尽一生来完成。天主的逻辑难以被吸收,就如「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难以被接受一样。 玛窦特别强调坚拒暴力和使用武器。只有他记录了耶稣对伯多禄的对话,就是在他以刀剑为耶稣辩护之时:「把你的剑放回原处,因为凡持剑的,必死在剑下。」(玛26:52)第一、二世纪著名的护教者戴都良论说:「耶稣解除伯多禄的武器,就是从每一位兵士手中解除武器。」数十年后,圣经学者奥力振附和道:「我们基督徒不再手持刀剑;我们不再学习战争的艺术,因为藉著耶稣我们都成为和平的子女。」 玛窦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普世性的救恩。以色列总不能认为自己是唯一和小心守护许诺的受托人。她扮演著主交付给她的角色:预备天国的来临。现在她是宾客中首批被请来赴宴的人(玛22:1-6)。遗憾的是,以色列拒绝赴宴。早期基督徒团体所经验到的为一种痛苦的撕裂,就像一把利剑刺透心灵(路2:35)、「身体上的一根剌」(格后12:7)。这种拒绝的终极表现就是呼喊:「他的血归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玛27:25)。 此句的荒谬解释导致悲剧性的后果:仇恨、荒谬的指控、暴力,以及基督徒支持迫害犹太人。玛窦赋予它的意义却大相径庭。犹太人选择了暴力并拒绝了耶稣所宣告的和平统治。圣史想告诫我们重蹈覆辙的危险。 另一件只有玛窦才记录的事就是犹达斯之死。这位门徒象征所有那些跟随过耶稣一段时期的人。后来他们意识到耶稣并没有实现他们光荣的梦想和对权力的渴望,便唾弃祂,甚至对祂转脸不顾。 如果我们能暂时摆脱刻板的印象,我们就能体会到尊重并对这个人的困境心感同情。看来,他在宗徒当中并没有朋友。当他看到唯一爱他的人死去时,他一定感到非常孤单,无法承受自己的过犯。遗憾的是他离去了,为向不对的人,即那些利用他的司祭,发泄他的悔恨和内心的折磨。若他转向基督,他的生命必定会改写。 最后,只有玛窦谈论到把守坟墓的卫兵(玛27:62-66):他们是魔鬼获胜的象征。他们的存在证明义人被打败,拯救者沉默不言,永远被关在坟墓里。这是我们的经验:邪恶总是给人一种获得最终胜利的保证,例如将穷人、弱小者和手无寸

四旬期第五主日 (甲年) — 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转变

Image
  若 11:1-45 拉匝禄的复苏并非复活,因为回到这个物质的世界是复苏,但超越这个物质的世界,进入天国才是复活。 伯达尼一家由兄弟姊妹组成,他们代表一个没有阶级地位,只有弟兄姊妹的基督徒团体。这个团体面临著一个解不开的谜题:一位兄弟的离逝。为何耶稣不防止死亡?心爱之人的死亡、我们的死亡,都试验著我们的信德。让人萌生祂「不在这里」,祂并没有以爱来陪伴我们的猜疑。 耶稣通过拉匝禄的死亡回应了这个困境:祂无意防止生物学上的死亡。祂来不是为延续这样的生命,而是带领我们获得永生。当神修退却到只要求神迹时,就会无可避免地引发信德的考验,在最需要祂的时候,即患病、哀伤和不幸之中怀疑「祂不在这里」。 玛尔大相信死人的复活。她深信在末日,她的兄弟拉匝禄会与所有义人一起复活并有份于天主的国。 她所理解的复活(或许与现今众多基督徒所理解的一样)并没有安慰到任何人。天主容许人死只为让他复活吗? 基督徒所相信的,并非末日时的死亡和复活,而是被基督所赎回来的人「永远不死」。 让我们举个例子,假设在母胎中有一对双胞胎。在怀胎九个月中,他们能看见,理解和对话。他们只认识他们小小的世界,对外界无从想像,对动物、植物、花朵、海滩等一无所知。 九个月后,双胞胎轮流出生。那个稍微迟了点出生,尚留在母胎中的婴儿,即使只是极短暂的时间,心里想道:「我的兄弟死了,他再也不在这里了。他消失了,离开我了⋯」然后哭起来。然而他的兄弟并没有死。他只是离开了一个受限制、短暂、有限的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形态。 因此以基督徒的角度来看,此世的生命犹如妊娠,死亡是被遗留下来的人的证言,并非死者的证言。老子曰:「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Image
  若 9:1-41 天生瞎子的故事让每位基督徒很容易就勾起自己的故事。 与主相遇之前他看不见,是主让他重见光明。祂以洗礼池的水启迪了他,是信仰之旅的象征! 在耶稣的时代,人们相信在天主无限的正义之内,善人和恶人在此世将按其行为获得奖赏或惩罚。天生就残疾的人被认为是由于他在母腹中就已犯罪的原故。对耶稣而言,瞎子生来就失明并非因为罪。 用来治愈瞎子的方法也很奇怪:泥土、唾液⋯⋯耶稣应用了当时的人的心态,认为唾液是人的气息、神魂和气力的集中点。通过气息、耶稣的神魂,新和开明的人诞生了,这亦提醒我们创造亚当的隐喻。 瞎子被要求到「史罗亚池」(意即「派遣」)以水清洗。对耶稣——父所派遣的那一位——的提及是清晰明确的。祂是天主的水——应许给撒玛黎雅妇人的水,治愈了瞎子的失明。 获得治愈后,连瞎子的近人也认不出他来。这水——即基督的话,使他完全改变,且开启了他的眼目,让他发现以往的生活毫无意义。一个新而开明的人被创造了。 门徒属灵之旅之始由意识到自己不认识基督那刻开始,并感到需要了解更多。这就是为何瞎子承认他不认识医治他的人是谁的原因。 法利塞人的立场,提醒人在开始认识基督时所面对的危机。他依附自己的安全感和信念,顽固地拒绝任何改变,并继续成为黑暗的奴隶。自觉「不认识」的瞎子反而相信耶稣是位先知。 他的父母害怕站出来支持瞎子。这是每个门徒的故事。他不再被理解,他被抛弃,有时甚至被最亲的人背叛。在面对权威当局最终的提问而作出的回答,我们可以领会到那些被基督启迪的人的特征。 首先门徒是自由的: 他不会把思念卖给任何人,并宣认他的信仰。尽管法利塞人强迫他称耶稣为罪人,但他却明认「祂是位先知」。 门徒是勇敢的: 他拒绝任何形式的顺从。当他们受到侮辱、威胁和暴力相对时,也不会被那些滥用权力的人吓倒。 门徒是真诚的: 他不放弃信仰。即使会让那些惯于从奉承者那里得到认可和掌声的掌权者感到不合意或不欢迎,他也不会放弃信仰并忠于真理。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稿

四旬期第三主日 (甲年) — 无价之水

Image
  若 4:5-42 圣若望把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相遇写成神学文本来教导那些接受上主的福音的人的皈依过程。 妇人来打水时正值正午时分,而耶稣向她要水喝。圣史介绍她的方式,清楚地表明他意图把她转化为一个象征。让我们尝试定义她:她没有名字,也没有提及她从哪里来。唯一找到定义她的元素就是「撒玛黎雅人」,亦即异端,对上主不忠者。哪她到底是谁呢? 圣史巧妙地打发门徒离开现场去买食物,让这对「恋人」独处!在井旁的两个「情人」又代表谁呢?妇人代表不忠贞的以色列(以色列在希伯来语为阴性)。所以这对恋人就是雅威和以色列。然而这段婚姻的结局并不幸福。这段爱情始于旷野,上主和以色列共同度过了难忘的经历。就在那时,上主怀念地回顾:「我忆起你年轻时的热情,你订婚时的恋爱;那时你在旷野里,在未耕种的地上追随了我。」(耶2:2)然后新娘开始了她的不忠:她的背叛、对情人的迷恋、对埃及诸神的悔恨,并朝拜客纳罕的巴耳邪神等等。 在这一点上,撒玛黎雅妇人的身份理所当然被认定了;就是新娘以色列,并以她整个爱情和通奸的故事为背景。她有过很多「丈夫」,而她现在有的,也不是她的丈夫。耶稣在井旁遇见了她,想要把她带回唯一的真爱——主那里。 撒玛黎雅妇人的渴象征折磨以色列新娘内心最隐密的需要:对平安、爱情、宁静、希望、幸福、真挚、始终如一和对上主迫切的需要。这也是每一个人都经验到的需要。 井水象征人类为了消除这种任何物质都无法满足的渴望而采取的尝试和技巧。  耶稣许诺的活水就是圣神。正是这种爱充满了我们的心。那些让圣神带领的人会找到平安,且不再需要任何东西。 对话开头的撒玛黎雅妇人一心想著物质的水。她慢慢开始察觉并接受耶稣的提议。圣史谨慎地强调了她续步的发现。起初,耶稣对她来说只是一个流浪的犹太人(第9节),然后祂成为主(第11节),后来成为先知(第19节),再来成为默西亚(第25-26节),最后连同全体百姓,她宣告祂是世界的救主(第42节)。 福音的末端(第28-41节)呈现了撒玛黎雅妇人和每一位门徒灵性之旅的结论。这名妇人遇见耶稣之后做了什么呢?她撇下打水器(她不再需要它了,因为现在她找到另一个水泉),然后跑去向其他人宣告她的发现和幸福。 这是成为传教士、宗徒、传道员的召叫,向每个人讲述遇见主且喝过祂的水的人所经验到的喜乐和平安。 诚蒙Fernando Armellini SCJ 供稿以进行分析

四旬期第二主日 (甲年) — 真切体验天主,为近人服务

Image
  玛17:1-9 基督显圣容的记载是以圣经语言写成的神学文本。 耶稣登上高山具有神学意义。 在圣经中,山是与天主相遇的地方。梅瑟正是在山上看到天主显现,领受后来要传给百姓的启示。 当梅瑟领受律法时,云彩就把山遮盖了(出24:15-16)。他带著发光的脸皮下来(出34:29-35)。 因此,云彩和发光的脸皮是天主临在的反映。透过制造相同的场景,圣史把耶稣呈现为新的梅瑟,就是要传授新律法给新人的那一位。 毫无疑问,耶稣就是天主最终的启示。 玛窦福音运用这些图来指出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被引见到天主的世界,好使他们明白师傅的真实身份和祂旅程的终向。祂决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光耀的默西亚,反而是遭受反对、迫害和杀害的默西亚。他们也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将与师传无异。 从天上有声音「耶稣是我的爱子」,此话在天主所喜悦的忠心仆人(依42:1)受洗时已听过了。 现在加添了一个训道:「你们要听从他」。要听从祂的话,即使祂给人提出看似极其严苛的道路、指示出狭窄而陡峭的道路、自相矛盾和荒谬的选择。 在圣经中,「聆听」一词不仅意味著「去听」,而是相当于「服从」的意思(出6:12;玛18:15-16)。天父通过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给所有门徒的建议是,要把耶稣所教育的「付诸实行」。就是邀请人一整生,都专注于真福八端所提倡的建议。 梅瑟和厄里亚是谁?前者把律法带给他的百姓;后者被认为是第一位先知。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这两个人物代表圣神的经书。 以色列所有的经书都是为了引导人与耶稣对话。他们朝向祂。没有祂,旧约就无法理解。在前向厄玛乌的路上,耶稣借助旧约:「他于是从梅瑟及众先知开始,把全部经书论及他的话,都给他们解释了。」(路24:27) 三个帐棚的含意不易理解。在长时间与天主交谈之后,我们不愿回到日常生活:问题、社会冲突和家庭成员的分歧,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惊吓著我们。然而我们知道,聆听天主圣言并非一切。人不能在圣堂或避静中的心灵绿洲度过一生。人必须往外去,与弟兄姊妹相会,服务他们,去帮助受苦的,去接近任何需要关爱的人。 诚蒙Fernando Armellini SCJ 供稿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