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24

常年期第十三周 (乙年) — 令人转变的触摸

Image
  谷5:21-43 今天的福音讲述了两个奇迹,一环接着一环。一个奇迹是患血漏症12年的妇人得到医治,另一个奇迹是会堂长雅依洛(Jairus)12岁女儿复活了。首先,我们错误的认为:这是一环套着一环的故事,这令人印象深刻。经过仔细分析以后,我们发现:作者显然是希望我们把这两个故事当作一个故事的两个部分来理解。 我们对反复提到的数字12很感兴趣。在这里的两个女性角色极具象征意义。这与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有关,整个以色列都在失去生命。流血意味着生命的衰退和死亡。她们的司祭和先知(医生)没有设法医治她们。要记得:在希伯来语中,以色列(Israel)一词是一女性化的名字。12岁小女孩的死,意味着以色列即将死去,意味着邀请人们相信基督会带来医治,祂会使之复活。因此,这些故事,并非属于发生在那两人身上的单独奇迹,而是对整个以色列人和基督徒团体的教导。 这个妇人,她为什么要偷偷触摸耶稣?按照犹太法律中关于“洁”的法律禁止一个血漏的妇人与人接触,触碰举行礼仪的用品(参看:肋15:19-24)这是禁忌。大约三年前,我曾读到过来自尼泊尔的报道,一个正处于经期的女孩,被隔离在村外的小屋内,被蛇咬死而死。直到现在,犹太人仍然在延续这样的做法。 那曾触摸过在月经期内流血的妇人的人,变得不洁,直到晚上,需要沐浴,以此行取洁礼,才能被认为是洁净的。同样,触摸耶稣,就会使耶稣变得不洁。这就是她暗自触摸耶稣的原因。耶稣使这事公诸于众。这个故事除了具有象征意义以外,耶稣使女性的生理现象超越受到玷污,成为她生理性生命的正常过程。在那个时候,耶稣多么具有预见性,想一想,直到现在,犹太人都没有改变这样的禁忌!祂也公开证明了一件事:至圣所也不会因这些污秽受到玷污。 福音经文中,另一处引起我们注意的小事,就是人们对那小女孩死讯的回应,他们带有一种沮丧的情感,他们认为:耶稣难以掌控死亡。以色列是无药可救的。在今天的教会中,时常看到这种沮丧的情绪。人们也会想到另一个瞬间:每人生活的处境,是无法改变的;就连天主也救不了我们。天主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处境是祂无法控制的。只要相信,祂就是使我们发生改变,甚至能使我们摆脱死亡。 这个故事带给每个人的意义,更多的与使人得到医治的触摸有关。人群不断推挤,想要接近耶稣。许多人触摸了耶稣。有一点很突出。耶稣知道,触摸的力量,极其强大。这个力量,甚至不在祂的身上,而是在祂的衣穗上。耶稣甚至

常年期第十二周 (乙年) — 从处在危机中的救主身上吸取教训

Image
  谷4:35-41 从情感上来说,听说某个我所依赖的人(丈夫,父亲,兄弟,妻子)对我的生活漠不关心,是我生命中最令人不安的时刻之一。感到背叛和不安全感,可以毁掉任何人。这就是门徒所经验到的人生阶段。他们在大海中,处在风暴眼中,他们依赖的人,他们的师傅,耶稣,睡得如同死人一样。 “主,如果我们丧亡了,祢不在乎吗?”门徒向祂恳求,这恳求的声音,介于愤怒的呐喊和几近绝望的呐喊之间。今天福音经文中的门徒, 他们代表的是面对战争,混乱,剥削贫穷国家,轻易砍伐树木,剥削原住民对自己土地权利的人。我们感到绝望,质疑在这场浩劫中,天主为什么不作回应。有没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感到安慰的答案?仔细研究这些奥秘的细节,就能帮助我们从这些问题中学到一个或两个灵性上的教训。 把这个故事放在耶稣一生的次序中,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这个故事的象征含义,准确无疑。船是很容易把教会和信友团体区分开来的。风和风暴对教会的磐石形成挑战,门徒受到惊吓,感觉凭自己的能力,无法驾驭教会。但是,我们不太明白,这个场景中,耶稣为什么在睡觉。对此的解释自然是:处于受到迫害中的基督徒,发现耶稣并没有进行干预。然而,这样的场景重现了圣咏107(106):23-30提到的,耶稣成为普世君王的场景。耶稣与他们同行,与他们一起吃饭,与他们共度昼夜的,不只是人,且是宇宙的君王。邀请门徒和全体基督徒相信的,就是这临现的天主。 风暴平息以后的对话,显示了门徒所犯的错误。他们对风和风暴的恐惧,大过他们对救主的信赖。他们不相信那在船上睡着的那人,然而,那人能止息风暴。即使是在今天,这段圣经文,对焦虑的我们,做出了回应。当我们感到无助的时候,我们仍然要相信上主。祂将是向祂呼号之人的勇力。祂对这个宇宙,拥有全权。 疾病,死亡和其它自然灾害,对我们的世界构成威胁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感到绝望。但是,仍然有人为之战斗,保护他人。他们会成为解决威胁的一部分。当我们没有成为解决这些问题之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成为这些问题的一部分。天主总会给我们共通的智慧,以此解决我们的问题。人们需要与天主同在,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我们克服的障碍越大,我们就愈发变得完美,如同我们的天父是完美的一样。 圣父在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使人类改变,使我们能克服越来越大的障碍,形成更完美的自我。是的,我们要达到那样的地步,如同天父一样完美。“你们要变得完美,如同你们的天父是完美的一

常年期第十一週 (乙年) — 天主聖言的內在傾向

Image
谷 4:26-34 今天的福音提到三个关于天国的比喻:两个来自农业背景,另一个则来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厨房经验。我们什么时候或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比喻和故事来教导呢?当我们无法立即识别某种现实时,就需要用到比喻。而天国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如此沉浸在这个现实之中,以至我们无法宏观它。这好比身处海洋的小鱼问牠的妈妈说:「海洋在那里?」妈妈回答说:「你正在游泳的地方就是海洋。」小鱼却说:「不,这只是水罢了。」小鱼没有其他的视野,无法理解海洋。要识别天主的国,对现实的不同视角是无可避免的。 天国是今生的现实,而不仅仅是来世的现象。它是由教会和相信天主圣主的信徒所组成的。每一个比喻都揭示了天国独特的一面。 第一个比喻讲述一个农夫把大量的种子撒在田间,然后他就休息。种子就是天主圣言,祂随著自己的内在倾向而成长。天国的增长指的是按照福音精神而生活的人的增长。农夫撒完种子后就得休息。我记起我孩童时做过的一件蠢事。在花园里经过一天的种植后,我常常把植物拔出来,看看它是否长了新根。而我爸爸花了一段时间才说服我,如果我每天都打扰它,它非但不会生根,反而会死掉。见证天主圣言的人需要耐心地等待祂在人们身上成长并结出果实。这种转化要求人们改变熟悉的价值观体系,并学习圣言所提倡的新价值观体系。有时这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学会忍耐。那些试图加速天国发展的人所相信的是自己的能力,而非天主圣言的能力。 第二个比喻讲述的是酵母和面团的故事。一个妇人在面团中放了少许酵母,它透过接触自行繁殖,充满了整个面团。这里指的是一个门徒转化的能力是藉著他的临在。门徒不需要拿著扩音器四处奔波传教去,他只需临在那里,藉著接触,藉著人们在门徒的生活中所见到的,一种文化在门徒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展起来。门徒的数量并不多,但他们可以藉著生活的见证来转化整个团体。耶稣就亲自这样作了。祂有超过五千名跟随者,但祂拣选了一个小团体,他们都是亲身从耶稣身上经验到圣神之爱的人。这些人也反过来把这神圣之爱给予接触他们的人。随著信徒的增长,许多国家、许多世代的社会持续得到转化。天国是由那些经验了,且相信圣言的转化能力的人所组成的。 第三个比喻讲述一粒芥子。这小小的种子的生长倾向,足以成为飞鸟栖息的地方。它描绘一个遵从福音而生活的人如何使天国惊人地扩展开来,并为那些寻求庇护(飞鸟的巢)的人得到保护。我熟悉一棵生长在16,187平方米的土地上的榕树,它有大约三

常年期第十周 (乙年) — 以色列之母亲与教会之母

Image
谷 3:20-35 这人是谁,耶稣?有的人指责祂疯了,别的则指责祂是撒殚的军队。当群众正在争论此事时,祂在纳匝肋的家人听到了葛法翁的消息,便前来带祂回家。 当祂的母亲、兄弟和姊妹来到葛法翁时,耶稣正在一座房所子里被群众围在中间。不过他们没有进入房子,他们想与祂交谈,期望祂会走出来。此时,空间的形象具有清晰的神学意义:外面和里面、旧的和新的兄弟、姊妹和母亲,都有明确的分别。 马尔谷把处在外面的亲属视为古代的以色列。正确来说,圣史并没有提到玛利亚的名字,而只称她为「母亲」。他把她视为「以色列的母亲」的象征,从人民中诞生的拯救者。古以色列对天主的默西亚感到惊奇,她看到几个世纪以来所累绩的神学信念和希望备受质疑。她有感自己蒙召去皈依,去彻底地改变思想,且把耶稣视为自己的儿子。她尝试把祂接纳到自己的家里,带祂回到传统的模式。 耶稣不能接受,祂才不是那个要出去的人,而是外面的人必须进来,且愿意接受天主提出的条件,好成为新家庭的一分子。就是成为新以色列的母亲——基督徒的团体的一分子。凡留在外面的,纵使在生物学上他是亚巴郎的子孙,却并非「新家」的兄弟、姊妹或母亲。他把自己排除在天主的以色列之外。今天,这亦适用于那些领了洗,却停留在外面或没有听从祂的话的基督徒, 福音也讨论了耶稣赖魔王贝耳则步来驱魔的指控。耶稣对此进行反击,并诉诸「天主的国」和「撒殚的国」这一般的形象。他们带著部署好的天军面对面地作战。事实上,这是赋予生命的神圣力量与导致死亡,值根于人类内心的邪恶冲动之间的无情斗争。这些邪恶和凶残的力量体现在人类身上,并藉著人类发挥出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伯多禄:耶稣称他为「撒殚」(谷8:33 ),因为他容许自己被世俗的智慧所诱惑,而拒绝天主的审判。 耶稣又以壮士被另一个更强壮之士的图象来驳斥他们的论点。祂确定撒殚的国时日将尽;它终结的时期已经开始了,因为一股极为强大的正义力量已进入世界。即使撒殚看起来仍然是统治者,但事实上,牠已被废黜,再不是自天而下的主宰了。耶稣视牠「如同闪电一般自天跌下」。「壮士」伤人的力量已被拔除。(路10:18-19) 这些陈述是希望的邀请,刺激我们更加确信天主救赎的计划将要满全,即使这场胜利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显现出来。反过来说,在撒殚面前弃械投降,就是错误地认为耶稣的力量不及邪恶的势力。

基督圣体圣血节 (乙年) - 血缘关系

Image
  玛14:12-16, 22-26 今日福音的引言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源自旧约的象征:无酵饼和逾越节羔羊。细究这两个象征,将为我们提供基督圣体圣血节神学上的连结。 无酵饼是以色列人自他们吃玛纳(出16:33-34)以来就一直保存在约柜内的面饼,就是天主不断的眷顾的标记。在耶路撒冷的至圣所内,曾经存放著十二块无酵饼,每逢安息日就会换上新的,而旧的则会被司祭吃掉。可是我们不能说天主教保存圣体的传统源自于这个惯例,因为教会早期的文献记载著,圣体是为分送给病者而保存的。不过今天圣事的保存是天主渴望与人类永远生活在一起的象征。 而另一个象征就是逾越节羔羊。在最后晚餐中最值得留意的是,见不到逾越节晚餐最不可或缺的羔羊。毫不起疑的读者便会问:「我们舖设好餐桌和面饼了,逾越节的羔羊在那里呢?」那只牺牲的羔羊就是耶稣祂自己,所以没有其他羔羊在场。在最后晚餐时,无酵饼和羔羊合而为一。「这就是我的身体…」逾越节羔羊和犹太人庆祝赎罪祭而祭献的羔羊是不同的。赎罪祭所献的羔羊是代罪羔羊。若望福音(若1:29, 36)和致希伯来书(希9)中指向基督的羔羊就是这只代罪羔羊。然而,从今天的马尔谷福音的脉络中可以看到,他所谓的羔羊是巴斯卦(逾越节)羔羊,即那只把人从埃及的奴役(罪恶的象征)中释放出来,领到应许之地(永生)的羔羊。 正如基督所述:「这就是我的身体,你们拿去吃。」它的整个含意就是「我就是逾越节羔羊,吃我的肉,你就能从罪恶(埃及)的奴役中得到救赎,获得释放自由。」逾越节羔羊就是在「谁吃我的肉,饮我的血,就永远活著」这个背景之下。 基督圣体圣血节唤起天主教信仰的四个独特面向,它们全都是源自圣经的基础:一、圣体圣事是一种牺牲;二、圣体圣事是一个盛筵;三、圣体圣事是一个盟约;四、圣体圣事是基督的真实临在。 圣体圣事中的面饼被称为「主」(host,准备筵席的主人家),亦即「牺牲者」(victim)。这个术语指向圣体圣事的牺牲性质,就是基督为使人类的罪获得永恒的宽恕而牺牲。这个牺牲祭献的概念源自《肋未纪》第十六章,以及在《致希伯来人书》第九章中所提及的赎罪祭的代罪羔羊。百姓的罪借由礼仪被转移到羔羊身上,然后羔羊被宰杀以示百姓的罪得到消除。礼仪的第二部分就是把牺牲了的牲畜的血洒在参与者身上,作为立约的标记。在新约中,藉著圣体圣事,人类的罪恶被转移到羔羊(基督)身上,羔羊被宰杀后,天主子民分享祂的血作为新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