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22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丙年) — 我们能够继续生活在论功行赏的宗教吗?

Image
  路 17:5-10 「请增加我们的信德吧!」是今天门徒所作的祈祷。信德能够增长吗?如果信德被沦为一系列的真理的认同时就不能增长。然而,如果信德是在对上主无条件的信赖中成长时,那么便能容易地察觉到信德是可以增长或减少的。正如一个孩子会越来越信任一个使人感到安心的父亲,情感联系是建立在亲密关系的基础上。可是,如果父亲在孩子出生不久的幼年期经常不在身边,则会削弱这份信赖。 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的信德是我们日常的经验。我们相信耶稣,却未能完全地信赖祂。我们没有勇气摆脱某些习惯,作出一些弃绝。这里我们有一种信德需要被增强,而耶稣就使用树来解释这信德的增长。若果耶稣引用的是一棵无花果树,即暗示其十分粗壮的根。树根屹立不倒超过六百年,要连根拔起很不容易。耶稣说:信德能够实现一些不可能的事,比如把无花果树连根拔出,或者使桑树移植到海中去。 耶稣讲述的这些奇迹,是指当我们相信福音并付诸实践时,可为我们的社会和世界带来转变。凡是相信耶稣的人, 不存在无可挽救的情况。凡是信赖福音的人,将会目睹惊人和意想不到的奇迹。然而耶稣警告我们,没有人会为了得赏报而信赖天主。因此,祂讲述仆人的比喻,给我们带来一点苦楚和打破我们的幻想。仆人辛勤了一天后,非常疲累地回到家中,可是主人并没有为他的付出而称谢他,或请他坐下来吃饭,反而严厉地吩咐他说:「先事奉我,等我吃喝完毕,以后你才吃喝。」 耶稣利用这个例子来传达祂神学上的信息。祂要纠正那个时代(同样是我们的时代)所提倡的法利塞人的精神——即宣讲论功行赏的宗教。他们主张:在末日,天主会按照各人的表现论功行赏。多行善事、祈祷、禁食、施舍、虔敬生活、祭献、恪守法律和规条以获得功绩赏报,这些通通都是法利塞人的思想。 天主就像一个会赏报表现良好的仆人的主人,这完全符合我们的逻辑,而我们认为把天主想像成这样是对的。殊不知,这是法利塞人的思想。论功绩而行善者,是自我为中心、私利的人,是了为提升自己的灵性生活才去帮助别人。论功绩为上的宗教所引起的主要问题,是把天主降低为看管帐目、准确无误地记录各人的债务和功绩的会计师。这个比喻正是为了要打破天主的这个形象。 正因为论功行赏的观念过于根深蒂固,以至我们对不断重复著「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我们不过做了我们应做的事。」这句话时感到很不自在。耶稣并非要低估善工的价值,而是尝试从危害我们的利己主义中释放出来。耶稣希望我们明白,法利塞人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丙年) — 与穷人分享是必需而非选项

Image
  路16:19-31 从上一个主日的福音开始,我们看到耶稣按天上的经济学,开始带出一些财务咨询,告诉我们该如何使用财富。在上一周,耶稣告诉我们要用不义之财去建立关系,而我们则以「我们应事奉上主,并掌管钱财」作为总结。今天,耶稣给我们教导有关天主的经济学的另一个原则:没有被分享的财富就是天国的债务。今天论及的《富翁和拉匝禄的比喻》,正是关于天主对世间财物的分配的审判。 在众多比喻中,耶稣没有给人物命名。而然在这个比喻中,乞丐却有一个名字——拉匝禄。问世间谁有名字呢?报章上的头版都留给谁呢?都是留给了富翁、成功的人!而然对耶稣来说却恰恰相反,富翁可以是任何人,而乞丐却具有一个富有意义的名字,他叫拉匝禄,意旨天主帮助。 这位富翁不明所以地受到谴责。他没有做过任何恶事,没有记载他抢劫、不纳税、虐待仆人或亵渎。或许他对别人的需要莫不关心,没有帮助穷人,以致他犯下疏忽的严重大罪。可是这似乎非事实。拉匝禄在他家门前,并没有去别的地方,看来他得到了一些碎屑。他的状况是不人道的,他不得不以食客用来洁净手指的碎屑来充饥。 那富翁呢?他过著狂欢的生活,穿著时髦,尽管花的都是自己的钱。按现有的思维和判断,他的道德行为无可指摘。比喻中也没有证据指出拉匝禄像约伯一样,是个受苦的义人。 这些细节让我们明白到这个比喻并非对富翁或乞丐的道德行为发表评论,也并非指行善的人就会上天堂,行恶的人则会落地狱。因为显而易见,富翁并没有犯罪,而拉匝禄也没有行善。 对一般人来说,区分好的富翁和坏的富翁似乎是符合逻辑和自然的事。因此,不平等会一直存在于世上的信念持续不断,超级富豪可以住在悲惨的人旁边,只要他们不偷窃并作出施舍。 耶稣认为这种思维是危险的,这正是祂要摧毁的信念。在比喻中,耶稣讲述一个富翁被谴责,不是由于他不好,只因他富有。即是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接受与人分享的逻辑思维。圣安博在讲解这个比喻时说:「你所施与穷人的,不是你的财物,而是将属于他们的还给他们。因为土地和世物是属于众人的,而不是单给富人。」 比喻的结尾(路16:27-31)把焦点移到那仍然活在世上的富翁的五个兄弟上。他们面临著因滥用自己持有的资产而导致自我毁灭的风险。他们代表著那些受到诱惑而倾心于财富的基督团体的门徒。他们如何才能摆脱不可抗拒的诱惑呢?富翁有他自己的一套提议,并两度坚持,认为这是达成目的的唯一途径——即让他的五个兄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丙年) — 管理而已,并非拥有

Image
路 16:1-13 这篇福音描述一个不忠信的管家的故事。这名管家被人在大地主面前告发他滥用职权。主人便召唤管家,把听到有关他的一切事都告于他。事实摆在眼前,管家也没有试图为自己辩护或解释。他旋即被撤职,并开始反思自己自只会监督,既不会掘地,也羞于放下身段去乞求施舍。在他离职前,他必须整理好账目,何况仍然有许多债户尚未归还产物。他便叹道:「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了。」 他召集了所有债户,减轻他们的债务。这样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受益的债户必定不会忘记这份恩惠,并且感到有义务去收留他到自己家中作客。 故事的结尾为主人(以及耶稣)称赞管家。可他行事狡猾,要模仿他吗?我们期望著一个不一样的结论,或许耶稣该对门徒说:「千万别学习这个恶棍,行事要诚实!」而然,耶稣却赞赏管家所做的事。这个故事难以理解之处在于:一个不忠信的人为何被举扬为模范呢? 如果以另一种方式来解读这个比喻就没有问题了。我们认为主人再次被骗(2,250公升的油和110公担的谷物绝非小数目),必定会十分愤怒。如果主人称赞这名管家,即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任何损失。我们可以假设,管家们必须向主人交出一定的账目。然而当中所赚取的额外账目都进到他们的袋口里去,而且这些账目可能比原先的更大。这就是税吏惯用的手段来使自己致富。 然而比喻中的管家做了什么?他没有表现得像那些放高利贷的人一样,却把自己预期的利润保留给债户。这位管家是精明的——主耶稣如是说,因为他知道要把赌注压在那里:不是他应有的,那些不会被虫蛀或被偷取的产物,而是赌在朋友上。他知道要先弃绝第一类,才能获得第二类,这就是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 「要用不义的钱财交结朋友,为在你们匮乏的时候,好叫他们收留你们到永远的帐幕里。」(路16:9)这就是今天福音中最重要的信息,也是综合了整个比喻的教训。值得留意的是,耶子对不义之财的奇怪言论,好像另有含义。在主张人人平等的经济体系中,若有人拥有超过一个人应有的合理分配——即不义之财,那就是从别人中骗取回来的!要仅记,在神性的经济体系中,工作一个时辰和八个时辰所赚取的工资都是一样的(玛20:1-16)。 耶稣希望我们明白到,精明地使用世物的惟一方式,就是用以帮助别人,来结交朋友。这些才是会把我们迎进他们生命中的人。 在人类的经济学上,金钱的购买力与其币值成正比。而然在神圣的经济学上,金钱所购买的关系甚于本身的币值,即使常常被视为浪费金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丙年) — 当价值比价格标签更重要时

Image
路15:1-32 耶稣论述了三个比喻:一、失钱的比喻;二、亡羊的比喻,以及三、荡子的比喻,以确立天主慈悲的心。耶稣之所以讲论这三个比喻,是因为法利塞人和撒社塞人嘲笑罪人和税吏,并且不赞成师传和这些人一起吃饭。他们判断罪人和税吏在天主面前是不堪当的。耶稣讲述这三个比喻有其不同的程度。「达玛」(钱币)是死的,羊是活的,而儿子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比妇人和钱币,或羊和牧羊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如果理解这个发展,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窥探这三个比喻间更深层次的意义。 如果钱是透过刻苦耐劳而赚回来的,它的价值远高于它本身的购买值。从利息中赚取的十块钱,远不及从体力劳动中挣得的十块钱来得矜贵。金钱的价值往往不是根据它的购买值来计算,而是根据消费后剩余下来的存款而计算的。在这个比喻中,寻找钱币的是一位妇女,因为她挣钱远比男人困难得多,所以她对自己赚回来的钱币,比男人抱持著更强烈的感情连结。 在第二个比喻中,一个有情感的牧羊人正在寻找他迷失了的羊。由于他对失去的羊抱持情感,他便丢下其余九十九只羊,不顾一切也要找回失去的那一只羊。数字根本是毫无意义的。统计每年亡死人数的官员永远都感受不到那些失去至亲的家属的悲痛。有些无形的事物是不能用经济或数字来衡量的。 在第三个比喻中,《荡子的比喻》显示了失去的强烈程度,以及失而复得的喜乐。在此相通的是,一个牧羊人从一百只羊中遗失了一只羊,和一个父亲从两个儿子中失去了一个儿子。这种强度是倍增的。耶稣解释上主如何在情感上与祂的儿子、圣者和罪人连结在一起。 把父子间的情感关系分隔开来,取决于量,是法利塞人的思维。只有精神分裂的人才会把孩子区分好坏,然后抛弃不好的孩子。我们对别人的孩子作出批判相当容易,但对自己的孩子,往往却失去了客观性。在法利塞人的思维中,天主是属于义人的,而罪人并不属于天主。把天主描绘为父亲,就是把法利塞人宗教观的基本设定的力度给削弱了。 人常常凭自己固有的成见来判断彼此。我最近听到有关这个行为准则的例子是来自一部电影,片名我忘记了。一位刚刚选择离婚的妻子,被她的丈夫诬告她与另一个男人有染。这女人被丈夫的妄想症折磨了很久。然后有人质问丈夫:「你为她的忠贞感到烦扰是因为你不忠。」这就是事实。这个男人不善于忠贞,却对妻子的忠贞存有偏见。 法利塞人和撒社塞人把税吏「从好友中删除」(unfriended),把他们当作坏人,不值得他们尊重。那么他们的成见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丙年) — 令人气馁的领袖

Image
   路14:25-33 耶稣在今天的福音中对跟随祂的人提出了三个令人泄气的条件:一、恼恨你的父母;二、舍弃你的一切所有;三、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对任何一个领导者而言,这些加于跟随他的人身上的都是自杀式条件。而这些令人泄气的要求,只有在耶稣朝著耶路撒冷而去的这个最终旅程的背景之下才能理解。 正如我经常提到,耶稣到耶路撒冷的旅程从祂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而去那刻已开始了(路9:51)。这趟旅程从加里肋亚开始,走访各城各村,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跟随耶稣。耶稣担心跟随祂的人误解了祂这趟旅程的目的,就向他们澄清此行的目的和其艰苦来劝阻他们。祂担忧他们在没有考虑清楚后果前便草率地决意跟随祂。建造一座塔和同别的国王交战的隐喻,暗示跟随耶稣和追求天国的严肃性。 跟随耶稣的人或许幻想著黑落德和比拉多将被打败,耶路撒冷将被夺回,而达味的国王将被重建。显然,耶稣知道结局截然不同。在祂显圣容时,祂已清楚知道自己将会被交付,死在耶路撒冷。正是在这是这样的背景下,耶稣发表了这三个令人气馁的声明。 恼恨自己的父母。由于这趟旅程相当危险,耶稣知道自己不会幸存。然而跟随祂的人中有谁会舍命呢?祂知道吗?祂不能确定,但肯定的是,耶稣为此事担忧不已,因为他们有可能一去不回。耶稣在革责玛尼山园被捕时,祂要确保没有一个人因祂而被捕。耶稣告诉兵士们,若他们是为祂而来,就让祂的同伴离开。耶稣担心他们的安危。 「十字架」一词对听众来说显得十非不祥。它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背著它的人都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如前面所述,耶稣担心跟随他的人一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祂所提及的十字架不是什么隐喻,而是真实的十字架,而祂本人正是第一个要背起它的人。门徒将会跟随祂。把十字架比作生命中的重担,抹去了我们对耶稣预言将要发生在门徒身上迫切的危险的理解。若望在福音中记述很了多跟随耶稣的人在旅途中离祂而去。他提及此事,是因为这个教导并不容易。这个教导包含为跟随耶稣到耶路撒冷,而乐意接受可能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觉悟。 耶稣同时要求他们在踏上旅途前舍弃一切。这话也并非隐喻,而是确实地告诉他们要舍弃一切所有。不是个人视之为珍贵的东西,而是田地和财富,因为他们正要踏上的旅程,连耶稣祂也不清楚他们是否有命回来。若这些人将来会为旅途中的贫困和资源缺乏而后悔的话,那么踏上这个旅程根本就毫无意义。我们可以回顾以色列子民穿越西乃旷野的旅程。以民后悔离开埃及,因